例如顧城的《四聲》:
噫……飛螞蟻在嚷
咦——飛螞蟻粘在蜘蛛網上
矣。飛螞蟻在怪它的翅膀
囈
沒有你我怎麼會來這個地方
『噫』、『咦』、『矣』、『囈』,四個聲調嵌在四行詩裡,寫出飛螞蟻不幸的境遇,郭初陽認為,教拼音的時候用這首《四聲》也許很適合。『但由於殺妻事件,導致顧城的作品沒有能進入中小學課本,非常遺憾。其實他的詩歌充滿靈性,非常適合兒童,不能夠因人廢文。』
又如西班牙詩人希梅內斯的《四月》:
黃雀立在白楊上。
——還有呢?
——白楊鑲在藍天上。
——還有呢?
——藍天映在水珠上。
——還有呢?
——水珠落在新芽上。
——還有呢?
——新芽長在玫瑰上。
——還有呢?
——玫瑰開在我心上。
——還有呢?
——我心就在你心上。
『還有呢?』『還有呢?』形成一種自然的節奏,『四月』從『黃雀』出發,最後來到了你我的『心上』,郭初陽認為這種循環往復、一環扣一環的形式,孩子們會很喜歡,因為它琅琅上口,很容易記。
除了這些,郭初陽還推薦黃宗羲的《原君》,以及梭羅、弗裡德曼、哈耶克等人的相關文本給相應年級的孩子。
在郭初陽眼中,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非常明確的,具體落實在語文能力上就是『聽、說、讀、寫』:認真聽,流利說,有閱讀理解的能力,也能夠完成不同文體的寫作。讓學生立足於這四種能力,能夠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能夠理解他人的觀點,能夠達成通暢的交流。『作為個體來說,語文學習最終是為了實現個體最大的自由;作為人類整體來說,語文的學習通過人與人之間達成的良好理解,能夠幫助達到人類的和平。』
延伸閱讀
百年來
語文教材都有哪些變化?
①民國時語文叫國文,教材一般由民間自行編撰。由於百家爭鳴,競爭激烈,所以出現了很多優秀的版本。在課文裡,既有文學性很強的如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閑話》、張恨水《霧之美》、夏丏尊《白馬湖之冬》,又有涉及政治與道德的如胡適的《自由主義》、錢穆的《中華民族的克難精神》、魯迅的《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甚至還有關於異國風俗、科學幻想等方面的名家作品。由於各個學科的知識被良好地融匯在一起,教材生動,氣象萬千。
②1949年以後,語文教學和教材編纂完全脫離了民國時的路數,另起爐灶。建國初期,語文教材一方面突出中共黨史和革命領袖的內容,一方面借鑒蘇聯經驗,也選入了普希金、契訶夫等俄羅斯文學作品,但總體來說存在政治化傾向嚴重的問題。而『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運動中,語文教材更一度幾乎成為宣傳手冊和語錄匯集。
③改革開放後,政治宣教的內容佔比逐漸降低,而關於科技、自然、社會以及反映現代意識的課文增加了,甚至出現了如袁牧的《祭妹文》、陶潛的《歸去來兮辭》等『不講政治』的古代文學,以及《愛因斯坦小時候》《賣火柴的小女孩》等非蘇聯的西方作品及西方名人故事。
④世紀之交,社會上對語文教材和教學的反思湧現,國家推行的課改放開了教材的編纂,語文教材不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一統天下』,出現了多個版本。反映愛情的沈從文的《邊城》,作為通俗文化代表的金庸的《天龍八部》,也分別有章節入選語文教材;而諸如《背影》《狼牙山五壯士》紛紛退出,魯迅作品也逐漸淡出,每一次的變化都會引發社會的廣泛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