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法制  >  社會與法
搜 索
小學課文又現造假引爭議 網友直呼:做事能不能走點心
2017-04-10 14:15:25 來源:東北網綜合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要真實

  《桃花心木》邏輯有硬傷,學生都反感

  2010年,郭初陽和蔡朝陽、呂棟三位老師聯合寫了一本書,《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憑借一線教師的專業素養,從民間的角度對教材進行全面、系統的專題性梳理。他們列舉並評點了人教、蘇教、北師大三個版本的語文教材的部分課文,指出其中存在的種種問題。

  『像《一面五星紅旗》,這樣的虛假文本誰看了都不會相信的,為什麼現在還在我們的教材裡?』郭初陽所指的這篇課文是出自作者李含冰,講的是一個中國留學生在國外漂流時受傷,身無分文,飢腸轆轆,最後流落到一家面包店求助。老板面對學生提出的『用大衣交換面包』無動於衷,卻對學生隨身攜帶的五星紅旗『眼裡閃出亮光』,要求用它來換面包,學生卻寧可餓暈也堅決不從。最後學生在一間病房裡醒來,面包店老板不僅表示了敬佩,而且支付了全部的治療費用。這樣有悖常理的故事在網絡上已經被貼上了『奇幻』的標簽,卻在現實世界裡被硬塞給小學生們,無助於培養他們平等的世界觀,反而可能令他們從小形成一種混合著自卑和自大的不健康心理。

  在郭初陽平時和學生的接觸中,得知孩子們比較反感的課文是林清玄的《桃花心木》。這篇課文講一個種樹人故意不按規律給戶外的樹苗澆水,為的是模仿老天下雨的不確定性,『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拼命紮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但問題是,樹苗本身就在戶外,戶外本身就會下雨,為什麼還需要一個人來模仿老天下雨呢?郭初陽說,連學生都發現這個巨大的邏輯硬傷了。『我問,你們上課時沒有跟老師提出你們的疑惑嗎,他們說提了,但老師說不要鑽牛角尖。』

  在郭初陽看來,任何弄虛作假的、經不起推敲的文本,都應該從教材中剔除。而在此之前,普通學校的教師如果沒有選擇課文的自由,也至少應該擁有教學的智慧,讓學生來學會什麼是真實,分辨文學真實與歷史真實的區別。特別是對那些似是而非的、重在灌輸的歷史故事,『老師可以把所有關於故事源流、真實情況的材料都羅列出來,讓學生討論,學生自然會有一個自己的判斷。』

  要開放

  納入其他領域經典,引原文進課堂

  雖然郭初陽和越讀館的其他語文老師都會關注教材的修訂,但他個人認為這並不是一件太重要的事,而媒體和公眾每一次對語文教材修訂的關注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每一次的教材修訂後還是會讓我們比較失望,所以越來越覺得教材沒有那麼重要。』

  郭初陽認為,應當打破大家對於語文教材的固有印象,拓展語文課堂的領域,把大量人類經典完整地引入語文課堂,而不是支離破碎地這選一點那選一點。『現在語文書的內容過於短小和輕薄了。學生要有充沛的時間閱讀整本書,要有充分的課堂研討過程,這纔是我們追求的語文課堂。』他的觀點固然理想化,但也不失為一種設計語文教材的新思路。

  至於教材的具體內容,郭初陽更抱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在他看來,凡是用語言加文字來表達的都可以稱為語文,所以,歷史、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的著作,主要是人類經典,都可以納入語文課堂之中。『有些語文老師對課文的選取言必稱「語文味」,其實是畫地為牢,最後必定是一個狹窄而封閉的課堂。』

  在越讀館,語文老師和普通學校的語文老師最大的區別在於,他們是自己課程的研發者。『這裡擁有非常大的空間和自由度,教師可以來執教自己想教的課,也可以在這麼多教材裡做篩選、整合,如果你認為哪篇課文是不恰當的,剔除掉不教就是了。』

  以現代詩為例,郭初陽選擇的篇目范圍廣,但也可見其用心。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