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法制  >  法治聚焦
搜 索
微信誤轉8萬被拉黑 手誤轉錯賬就要『打水漂』?
2018-07-11 10:35:14 來源:檢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向平臺投訴陷入『死循環』

  當『聯系對方』無果後,『投訴對方』是否是追回損失的靠譜方式呢?記者分別諮詢了目前用戶數量最多的兩家移動支付平臺的客服。

  支付寶客服表示,首先要看收款方是否開啟了實名認證,如果沒有開啟或者在轉賬24小時之內未開啟,轉錯的錢是可以退回來的;但如果對方已經實名,錢就已經進入對方賬戶,則無法退回。出現轉錯的情況,客服只能協調溝通,無法強制退款,建議走司法程序。

  微信客服則回復,如果對方在24小時內未領取,資金會原路退回;如收款方已確認收款,建議聯系收款方協商。如果遇到詐騙造成的資金損失,可以對實施詐騙的用戶進行舉報,並盡快報案。

  然而,如果選擇走司法程序,原告轉賬方必須進行大量復雜的准備工作,例如,需要獲取對方的姓名、電話、住址等詳細信息,並且需要到被起訴人戶籍所在地提起訴訟,這無疑給追討帶來了高昂的成本。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有些兼具移動支付功能的社交平臺並非一定需要實名驗證纔能注冊使用,加好友行為也越來越普遍,因此,受損失的轉賬者確實可能不知道好友列表中的一些陌生者的身份信息。如果對方是以手機號碼注冊,可以嘗試通過手機號碼找到其身份信息;如果這種方式依然不能確定對方身份信息,轉錯賬者可能會陷入求助無門、難以舉證的惡性循環中。

  對此,騰訊集團市場與公關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由於涉及用戶隱私,微信方面無法向轉賬人提供收款人的任何信息。同時強調,保護用戶隱私是互聯網公司的底線,他們要對所有用戶負責。但如果司法機關要求微信官方協助,他們肯定義不容辭。

  『首先起訴移動支付平臺,要求告知收款方的真實身份。然後再起訴收款方,要求其返還不當得利。』有網友在相關新聞的留言區『出謀劃策』。然而,在實踐中,這種『雙起訴』的方法因為太過繁瑣而很少被采用。對於一籌莫展的轉賬者來說,該類事件似乎進入了『死循環』。

  『盡管此類事件的確可能會陷入「死循環」,但移動支付平臺的做法倒也無可厚非。如果轉賬方聲稱轉錯賬,微信平臺直接就提供收賬方身份信息,可能會侵犯收賬方的個人隱私。』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權認為,微信轉錯賬糾紛的解決關鍵在於證據的提供,轉賬方可以進行電話錄音或者將對話截圖保存。但即使確實有證據證明轉錯賬,微信平臺也並非一定要公開收賬方的身份信息,應避免侵犯隱私權造成過大損害。

  作為兼具移動社交功能和支付功能的平臺,如何平衡維護公平與隱私保護的關系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認為,移動支付平臺愛護用戶的意識不可少。在個人與移動支付平臺的合同行為中,社交用戶不必然是其金融用戶。當進行社交行為時,確實沒什麼大的風險;當進行轉賬時,此時的用戶變為金融用戶,移動社交和支付統一型的服務商應加強金融風險提示,完善二者之間的轉換隔離機制。

  『移動支付轉錯賬不該再像大街上丟錢包那樣祈求收款方良心發現或乾脆自認倒霉,有關方面理當給轉錯賬者開闢一條便捷的挽回損失途徑。移動支付平臺在查詢服務方面可以更具人性化,比如,一旦發生轉賬錯誤現象,受害方可憑報警記錄查詢收款方信息,或者受害方無需提供收款方詳細信息便可向司法機關求助,由支付平臺向司法機關提供相關信息,解決受害方求助無門難題。相關部門也可以考慮對相應規定作出微調或變通,更便於通過司法程序來解決相應的現實難題。』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曹興權建議。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金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