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法制  >  法治聚焦  >  新聞
搜 索
小鎮彩禮之變:一度要價50萬 如今『指導價』兩萬
2017-08-04 09:01:53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馬躍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好不容易熬到兒媳過門,老梁卻用一根麻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事,出在河南省柘城縣。縣裡有個張橋鎮,張橋鎮有個張橋村,村東頭有個氣派院,院主人就是2015年過世的老梁。

  白樓、紅門、金色瓦片,乍一看透著『實力和臉面兒』。可走進門,卻吃驚地發現,牆沒有刷白,窗沒有玻璃,就連通往二層的扶手都沒有安裝。再一問,門是賒的,窗是賒的,樓板也是賒的。

  為給兒子娶媳婦,老梁借錢蓋樓房、送彩禮,欠了一屁股這輩子還不完的債,直到搭上命。

  『喜事一辦,毀於一旦。』鄉親們說起來,也只能搖頭嘆息。老梁的悲劇雖極端,『天價彩禮』之痛卻十分普遍。在柘城縣周邊,娶親禮從六萬六、八萬八,一路飆漲,後來乾脆按斤稱人民幣——『三斤三兩』,約合14萬元。沒多久,『萬紫千紅一片綠』又風靡鄉裡:一萬張5元、一千張100元和若乾張50元,約合18萬元。這還不算完,再加上一輛汽車和一棟樓,美其名曰『一動不動』,還要幾十輛車組成的迎親隊。估算下來,一對新人從相親到過門,開銷得要50多萬元。

  一個農民靠種地、打工,不吃不喝,每年攢5萬元,湊上這錢要整整10年。

  移風易俗,刻不容緩。去年底,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召開專門會議,提出把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婚喪大操大辦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推動移風易俗,樹立良好鄉風。柘城縣立行立改,降彩禮、易風俗,文明節儉辦紅白事,助力脫貧攻堅。

  一場觸及農民心靈秩序的『彩禮之變』,在張橋鎮漸漸生發。

  重禮壓折了脊梁

  『來倆去一個!老梁走之前,不斷重復這句話。那意思,來了兒媳婦、小孫子,他該走了。』老田說起丈夫,至今無法釋懷。

  3年前,老梁的兒子——小梁在外打工,認識了鹿邑縣的小趙姑娘。戀愛不久,小趙有孕在身。2015年春節,小梁回到老家,央告父母前去定親。

  定親,在豫東叫『押帖』,主要商量拿多少彩禮。第一趟去,老梁、老田歡天喜地到鹿邑,找了家上好飯店,請小趙父母吃飯。酒過三巡,老梁大方地掏出2000元,當作見面禮。小趙的娘斜眼看了看,正色說道:『新房不蓋好,閨女不能嫁。彩禮不能少了「六萬六」……』

  老梁一聽,犯了愁。蓋新房,梁家連借錢帶賒料,已經欠下7萬多元,從哪再擠『六萬六』?

  老田身患哮喘,咳嗽一陣,勉強挺直腰杆:『不怕,新房已經蓋了一棚,第二棚很快蓋完。』

  『押帖』之行,不歡而散。

  第二趟,老田叫老梁,老梁不願去。她鼓起勇氣,喊了三個親戚,提著禮物,去跟對方『拉鋸』。一見面,小趙的娘讓座端茶,倒也熱情,可嘴裡只念叨困難:『一年前,她哥結婚,用完家裡的錢。她弟比她小一歲,也要定親。人家要六七萬元的彩禮,俺咋辦?』老田費了半天口舌,也沒把彩禮降下來。

  第三趟、第四趟、第五趟,五談五敗,老梁來了氣:『這門親成不了,不辦了!』

  老田又是責怪女方,又是心疼兒子,一天到晚對著丈夫抹淚:『村裡小子多,閨女少,錯過這個閨女,兒子打光棍咋辦?』

  眼看肚子一天天大起來,小趙也著了急,請舅舅出面向父母說情。小趙爹娘商量,把彩禮降到5萬元,不過有言在先,要100箱禮品送親戚朋友,一箱也不能少。梁家拗不過,只得答應,把婚禮定在2015年的『五一』。

  快到『五一』,梁家的房子沒有完工,左挪右借,沒湊夠彩禮。趙家放出話:『最多寬限一個月,蓋不好房,拿不出錢,別想結婚。』老梁咬著牙,一邊加快蓋房進度,一邊貸款付彩禮,還從商店賒了100箱禮品,裝上小貨車。

  6月2日,終於要辦喜事了。梁家張燈結彩,准備娶親。凌晨時分,突然接到趙家的電話:『孩子生了!』

  『丟人現眼!』老梁聞聽消息,氣得跺腳,只得取消婚禮,匆匆把娘倆接回。

  過了倆月,小趙的哥哥添了胖小子,叫她回娘家辦喜事。張橋村離鹿邑縣有十多公裡。小趙嫌路遠,半開玩笑對公公說:『進門前,您還答應給俺買輛汽車哩。』老梁一聽,沒理兒媳,頭也不回就走出了家門。當日凌晨,他用一根麻繩,無聲無息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死的時候,不到50歲。

  『他爺爺走後,日子過得艱難。兒子、兒媳婦到外地打工還賬,到現在沒還完。』老田說,誰家不娶媳婦、不嫁閨女?那麼多年立起來的老規矩,誰能挑頭捅破?

  彩禮咋就長了翅膀

  田艷,張橋鎮嶺子朱村人,說媒十多年。對『押帖』的規矩,十裡八鄉沒比她熟的。

  『七八年前,「押帖」只要七八千,最多「萬裡挑一」,也就是一萬零一。3年前,彩禮像長了翅膀,變著花樣兒飛漲。』田艷嘴快,細數歷史,頭頭是道:2014年兩萬一千八(兩家一起發),2015年六萬八(既順又發),2016年十萬零一(十萬裡挑一)、十五萬八(要我發)。禮金之外,還要買10萬元以上的小轎車,新蓋二層樓,不少還得在縣城或市裡買10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

  彩禮為啥一路走高?主因是男多女少。『在農村,整條街看不到幾個女孩,村村如此。』張橋村一位農民擔懮地說。到村委會,翻開張橋村的統計簿:全村適齡未婚青年80人,男青年有60名。女青年外出打工,不少嫁到了外地,加劇了男女失衡。

  『前些年,都想要男孩,不稀罕閨女,現在問題來了。一到過年、麥收——相親說媒的旺季,誰家有個閨女,門口能排幾個小伙,一個挨一個「面試」,跟「選美」似的。』田艷說,去年春節假期的一天,她曾帶著4個小伙去同一家相親。

  閨女金貴,彩禮不斷加碼。於是,男方外出打工掙的錢,全拿回村蓋樓。樓蓋好,娶了媳婦,再一起外出打工,把空房子扔在農村。偌大的二層樓,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一樓住人,二樓養鳥。』

  對近城區的農村小伙、經濟好的家庭,女方要得較少;越偏、越窮的地方,規矩越多,女方要得越狠。在偏遠鄉鎮,父母怕女兒嫁過去吃苦受窮,對男方『爹娘老的不考慮,弟兄倆的不考慮』;除了彩禮,外帶上轎禮、下轎禮、要『好』禮、改口費,以及牛羊肉、肘子、煙酒、果品。村裡人調侃:『嫁個閨女,夠開一個小超市了。』

  田艷說過一個媒:女孩的父親因傷殘不能勞動,家貧如洗;哥哥過了婚齡,仍沒對象。提親時,女孩的母親央求田艷,向對方要10萬元彩禮,好給自己的兒子蓋房娶親。男孩父母口頭上答應,但走後再沒有下文。無奈,女孩與男友灑淚分手。

  在農村,面子看得比啥都重。相互攀比,推高彩禮。有一年春節,田艷保了兩個媒。趕巧,倆小伙兒同村,倆閨女同村。第一家先『押帖』六萬六,第二家後『押帖』八萬八。頭一家忽然覺得沒面子:『一塊長大的閨女,憑啥俺比她便宜?』要求追加彩禮。男方不同意,女方『任性』退親。

  『不光女方要面子,男方也死橕面子。』柘城縣紅娘協會副會長楊鵬談起一樁婚事:姑娘比小伙大6歲,著急結婚,明確表示不要彩禮。男孩父母堅決不同意,非要送六萬六。是男方『不差錢兒』?並不是。男方貸款買房,借債送禮,塌了不少窟窿,之所以硬挺,就一個想法:娶媳婦是大事,不能讓人家看不起。『有些小伙的個人條件稍差,過了25歲找不到媳婦,爹娘都不好意思去別人家串門子、赴喜宴。為娶個媳婦,情願勒緊褲腰帶,多出彩禮。』

  因為拿不起彩禮,不少農村男青年長期單身,甚至成了『終身光棍』;不少農民家庭因婚致貧、因婚返貧,影響到脫貧攻堅。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