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法制  >  國內
搜 索
普查出什麼、成果怎麼用——解析國家『地理家底』
2017-04-25 08:54:36 來源:新華社  作者:李松 董瑞豐 王立彬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打破『信息孤島』:數據共享提供優質公共產品

  國情調查一直有,國土、水利、農業、林業等部門都掌握相關數據,為何還要開展地理國情普查?

  『選取了各領域需求的「最大公約數」,普查數據可為各部門開展調查、統計、評價提供統一的地理國情信息公共基底。』李維森說,地理國情普查與其他相關行業的調查之間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也具有很強互補性,結合起來使用可以相互校核、相互補充。

  據了解,過去政府一些部門和機構根據工作需要采集了大量地理數據,但有的部門和機構把信息資源視為部門資源,不願將手中的地理數據拿出共享,造成一個個『信息孤島』,導致不同部門重復采集數據,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

  而地理國情信息普查,則從一開始就將相關數據向公共部門開放,打破部門、區域之間的數據壁壘,以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產品。

  據了解,國家發改委正應用普查結果,客觀評價京津冀地區自然資源承載能力,推進空間規劃『多規合一』試點。住房城鄉建設部則利用普查數據整治重點城市黑臭水體。

  『此外,國家林業局將應用地理「底圖」進行東北國有重點林區森林資源監測,農業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將借此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貴州省則結合地理數據推進精准扶貧作戰圖管理系統建設。』李維森說。

  成果不『鎖進櫃子』:『地情圖』助力科學決策

  『摸清「地理家底」是基礎,關鍵還要用好、用活地理信息數據。』李維森說,全國地理國情普查並非『一查了之』,成果不會『鎖進櫃子』,而會直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從監測城市地表沈降、祁連山冰川變化,再到觀測三江源等重點區域生態變遷,依靠精細化的測繪和數據分析,助力科學決策。

  地理國情普查監測,就直觀展現出一張有說服力的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生態建設效果圖:從2009至2015年,水源地庫周10公裡緩衝區內水域面積增加了27.9%,而同期的耕地、網箱養殖面積分別減少7.1%和19.8%。『這些地理信息數據證明,近年來人為活動對當地環境乾擾程度降低,生態建設成果顯現。』程鵬飛說。

  針對資源性城市轉型發展需求,測繪部門采用遙感技術,對撫順礦山環境進行監測,發現當地采煤區沈下區域向北擴展,超越了限采界限,部分區域地表位移明顯,存在誘發滑坡的可能性。『這個監測成果引起當地政府高度重視。』

  此外,浙江利用普查成果推進領導乾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為基本農田、公益林、圍海佔地等提供『靶向性』分析服務,大幅提高了審計實效性和結果精確性。

  據統計,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獲得的數據總量達到770TB,相當於7億冊50萬字的圖書。『依托這些海量的普查成果,我國建成囊括地表覆蓋、重要地理國情要素、遙感影像等組成的地理國情數據庫,既可提供三維瀏覽、成果查詢、檢索服務,也可為政府、企業和公眾提供個性化統計分析定制服務。』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副主任劉若梅說。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