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是累,但我不煩』
同事們可不管王海丁叫『婆婆』,而是叫他『王大』,因為王海丁去年剛昇為江寧公安分局網絡安全大隊的副大隊長。與王海丁同屬網安大隊的民警丁菲,『是看著「@江寧公安在線」成長起來的。』同時,她也見證了『王大』投入在微博上的心血。『他總是特別專注,連吃飯的時候都在看手機,像個沈迷打游戲的網癮少年。』
丁菲告訴《新華每日電訊》,她覺得『王大』與其他同事們最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他把這項工作當興趣和事業,而不是謀生的飯碗,從來沒聽他抱怨過。』日均兩萬左右的微博評論、轉發,怎麼看得過來?『我永遠都看不完。』王海丁對《新華每日電訊》說,有好多次,自己的手機一點開微博,就直接死機了。『只能盡量看,能看多少算多少。』
『真的是一件我願意、也喜歡做的事。』王海丁告訴《新華每日電訊》,為了盡可能多地看網友們的評論,自己采取『達·芬奇睡眠法』:把睡眠拆開,每天夜裡只睡3個小時,白天抽空再補一兩小時,一天的睡覺時間勉強湊夠五六個小時。『累是累,但我不煩。』王海丁說,這份耐心,是他當年在派出所當『片兒警』練出來的。『老太太和小販為兩毛錢吵兩個小時,拉我評理,我也能始終笑臉相迎。』
現在南京市公安局推出了微信公眾號『南京公安』,有著強大的服務和諮詢功能:小到挪車,大到跨區遷戶口,都可以通過微信用手機操作完成,還有24小時在線的『警博士』能解答交通、戶籍等各方面警務問題。網友們圈『@江寧公安在線』諮詢各種信息的需求,被『南京公安』的微信公眾號部分分擔,但王海丁並沒因此松口氣。
『特別關心他們是怎麼失敗的』
『微信的服務功能比微博強大,但微信的互動卻是單向的。我覺得微博像是個「會客廳」,不光要把我們的東西傳播出去,還要請網友進來坐一坐、聊聊他們對我們的想法。微博比微信更加透明和公開。』王海丁告訴《新華每日電訊》,他現在主要把微博當成一個傾聽網友聲音和觀察輿論走向的渠道。
他不光在網上收集輿情,還走進高校請大學生提意見。他經常到高校去做一些關於安全防范知識或者網絡闢謠的講座,私下裡管這叫『青春計劃』。同學們擠破腦袋搶票去見網紅警察『江寧婆婆』,而王海丁說他設計這個『青春計劃』也有自己的『私心』:『這些大學生知識相當豐富,同時又非常關心社會熱點。他們還沒有步入社會,沒有被社會中的不良風氣污染。我覺得他們的意見,是最純淨的聲音。』
為了運營好『@江寧公安在線』,王海丁業餘自學了很多東西。除了作為『人形百科全書』的科普所需,他還潛心學習新聞傳播學,對媒介傳播形態和規律頗有自己的心得,保證自己『知道在什麼樣的時候,該說什麼樣的話』。他常研究同類型的政務微博,『我不關心別人是怎麼成功的,但是我特別關心他們是怎麼失敗的。看到別人失敗的案例,我會去琢磨一下,如果是我,該怎麼做。』
『我們不懼怕碰撞』
『他做的這個,真的是高危領域。一言一行全都曬在網上。他非常用心,似乎永遠都在辦公,人家破案加班熬夜,他發微博也加班熬夜,有時凌晨兩三點還在乾,我們都看在眼裡。』丁菲說。王海丁向《新華每日電訊》承認自己壓力很大,但他不害怕。『既然開微博,就要適應這種模式。既然追求它的公開和透明,就要接受全民監督。這種民主監督,說到底,能夠促進整個社會公平和正義。』
去年年底,王海丁獲評第四屆『江蘇省最美警察』,也是南京唯一入選的警察,同時被記個人一等功。王海丁對此很不好意思。他對記者說,出生入死比他辛苦的戰友們有的是,他只是動動手指而已。不過他的同事李濤卻告訴《新華每日電訊》:『現在社會上有些人仇警。但王大的工作,讓老百姓體會到我們公安是一心為民的。我們都特別服!』
可並不是所有人都『服』。有一些人,固執地認為他的闢謠是在為公安機關和政府部門『洗地』。比如每當涉及公安機關的重大輿論事件,無論發生在北京還是山東,都有人圈『@江寧公安在線』,要他表態,甚至看笑話般地等他『反轉』和『洗地』。『不發生在江寧,我看到的跟大家看到的一樣多。非要我解讀,我怎麼知道是怎麼回事。我又不是神仙……』王海丁感到有些委屈。
『如果有某地的警方明顯做得不對,我扭曲事實,非說他做得對,那纔叫「洗地」。但我可以拍著胸脯保證:我到現在說的每一句話,都是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可是有些人因為我的身份,不看我微博的具體內容,就直接判斷我的立場,我覺得這是一種輿論綁架。』
盡管如此,王海丁也從沒有刪過一條這樣的評論,從沒有關閉過一次評論功能,『因為我們不懼怕碰撞。網絡不可能是一言堂,它一定是有各種各樣的聲音。什麼樣的人都有、什麼樣的聲音都有,纔是真實的社會現狀。』王海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