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法制  >  法治聚焦  >  新聞
搜 索
低價競標、造假橫行 奧凱事件引爆電纜行業『潛規則』
2017-04-14 14:15:35 來源:新華網  作者:羅亦丹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檢驗貓膩

  送檢與供貨實行『雙重標准』

  根據工商資料,奧凱電纜產品曾四次被西安質檢局檢查出有問題,但在西安地鐵事件中,送檢樣品卻顯示為『合格』。

  『目前只要有檢驗報告,就可證明電纜質量沒問題,但這份報告並不難「搞定」。』張權直言,『目前國家檢驗鑒定機構一般只對來樣負責,且送樣檢測後,樣品只會保持15或30天,之後來樣銷毀,死無對證。廠子只要打點好關系,或者在送檢時只送好的樣品就可以。』

  根據西安市紀委的聲明,奧凱電纜合格報告的送檢員辛延平因涉嫌違紀接受調查,這也從某種程度上證實了張權的說法。

  在張權看來,送檢與供貨實行『雙重標准』已成為行業『潛規則』:『我知道遠東電纜(上市公司,注冊資本10億元)有兩個倉庫:大型倉庫用來給供貨商挑選,裡面就有非標產品,小型倉庫專門裝「送檢」樣品。』就此事,記者致電遠東電纜進行求證,但對方表示『沒聽說過。』

  送檢『門道』還不止於此。柏廣森透露,電纜檢測可分為『部分性能檢測』和『全性能檢測』兩種。

  『一個電纜產品可能有50多項檢測指標,而現在往往只檢測幾項指標,電纜廠商只要在這幾個送檢指標上堅持不造假即可過檢。但實際上,如果是全性能檢測,我國電纜市場上電線電纜產品不合格率極高。一旦遭遇檢查,電纜商鋪只能「關門大吉」。』柏廣森表示。

  4月6日,記者以電纜生產商身份致電河北、江蘇、遼寧三家國家級電線電纜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就收費標准,河北檢驗中心表示,『一般的檢查比如厚度、導電性能,每項收費300元,如果做阻燃,一項收費是3000元,全項檢測則收費6888元,你們自己送樣品。』

  當記者問詢『如何纔能拿到合格的檢驗報告』時,三家檢驗局人員均表示,『這要看你的送檢樣品是否合格。』

  『送樣方式很多種,業主、監理機構或電纜廠商都可來送樣』。4月6日,河南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電氣檢驗中心主任賀明志告訴記者。而對於抽檢是否為全項檢測?遼寧檢驗局人士表示『一般抽檢的檢項包括結構、尺寸、熱延伸、電阻等。』可見,抽檢並非全項檢測。

  事實上,即使樣品檢測合格,也無法保證線纜合格,因為送檢樣品可能並非使用產品。奧凱事件之後,國家電線電纜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曾發布聲明,稱對檢驗樣品的來源、取樣方式等確認不是本中心的職責和義務。檢驗報告僅對來樣負責。

  為何不合格電纜能夠在市場上如此猖獗地流行?4月2日,一位電纜企業銷售人員告訴記者,『電線埋在牆裡,業主自己還能把牆敲開啊?科技院涉及的指標都是有存量空間的,比如120的電纜,其實90的也能用。』

  4月3日,寧晉縣黃兒營村,電纜廠停產整頓。記者羅亦丹攝

  低價競標

  項目招標層層轉包利潤縮水2/3

  根據電纜行業招標資料,江蘇凱達、上海勝華、魯能泰山等多家電纜廠曾在招標中被奧凱電纜打敗過,奧凱電纜的『手下敗將』甚至包括中國西電、遠東電纜等電纜行業巨頭。

  『低價競爭是原因之一,但實際上利潤都被招標中間利益商和招標服務公司賺走了,比如奧凱電纜生產打折的偽劣產品,但它拿到的利潤與其生產國標產品的利潤基本上是一樣的。』一纜通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世勇告訴記者。

  張世勇進一步解釋稱,大型建設項目招標一般都有層層轉包的現象,施工企業內部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失控或越軌後導致以包代管,或允許企業以外的單位或個人承包經營,從而使得多家掛靠行為成為可能。在層層轉包中,業主原先承諾的利潤被一分再分,電纜只是所有采購材料和設備的一部分,作為電纜僅僅處在這一利益鏈的最底層,卻必須承擔全部責任。

  一位電纜銷售部人士告訴記者,他曾經參與過一起最終以三千萬元中標的工程,但層層轉包下來,最後給到電纜生產商的生產價格只有一千萬元,利潤縮水2/3。『經過相關經手人和利益相關方的層層盤剝,利潤低到了不造假就不能盈利的程度,我們只能按照最後能給到我們的錢來生產。』

  該人士向記者透露,電纜廠商要『搞定』項目相關負責人也算是『成本』之一。『為找關系王志偉肯定也付出了成本,所以最終生產,他只能把這個算在生產成本裡,最後埋單的則是乘坐西安地鐵的老百姓。如果制度不改,換作其他企業中標,最後也只能這麼做。』

  值得注意的是,與奧凱電纜競標西安地鐵3號線項目失敗的江蘇凱達電纜,在2016年全年因產品抽檢不合格,遭到國家電網通報,上『黑榜』的次數高達6次。

  在張世勇看來,電纜行業要做到國標,首先是保證原材料進場檢驗合格以及生產過程的工藝規范。『大家都生產國標產品,堅持底線,電纜行業纔會越來越好。』

  而在柏廣森看來,最為實用的解決電纜行業問題的方法是『引導用戶加強到貨驗收和質量監管,截斷產品「被合格」通路,倒逼企業質量誠信』。堅持現場抽樣和盲樣處理後送檢,做好封樣取證工作,以防范檢樣調包和供貨方與質檢機構串通作弊。根據需要,可將同一個產品,同時取三段樣品,全部盲樣處理後,兩段分別送往不同檢驗機構進行檢驗,另一段樣品留存。如果前兩段樣品檢驗結果迥異,可啟動第三根盲樣進行重檢。『推行這樣的制度並不困難,只要業主自己這麼要求就可以,但這可以切實杜絕奧凱事件的再度發生。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