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法制  >  法治聚焦  >  新聞
搜 索
北京"商改住"屢禁不止 限購政策能否"一劍封喉"
2017-04-10 10:01:27 來源:法制日報  作者:杜曉 張佳欣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非京籍剛需族轉購二手房

  記者以購房者身份諮詢一名房地產中介,對方向記者推薦了位於北京亦莊的某商住項目,『這是公園地產,品質很高』。

  『需要以公司名義全款買。』房產中介特別強調。

  在諮詢另一名房地產中介過程中,記者提出,『能不能先注冊一個公司再買房』?對方回復稱,『看現在的政策規定好像是沒問題的,但是實際操作起來會有什麼麻煩也不知道,畢竟政策剛下來,建議再等等』。

  對於一度缺少購房資質的購房者而言,往往對商住項目有一種特殊情結。

  『現在商住房都要全款買了。』在北京打拼數年的方女士對記者說。

  多年前,方女士就關注過上述新聞中提到的中弘北京像素樓盤。

  『那個時候很便宜,大約四五十萬元一套。』方女士說,『不過家裡不同意,覺得商住房給人感覺比較怪,建議我還是買70年產權的住宅。』

  不久前,朋友又給方女士介紹了一個商住項目,位於北京通州。

  『對外價格每平方米5萬多元,內部價格大約每平方米3萬多元,不到4萬元。不過,朋友跟我說的時候太晚了,當時首付需要一半,也就是一百多萬元,而且時間也很倉促,離開盤只剩3天,實在湊不出首付。』方女士不無遺憾地說,『現在就更買不起了,全款肯定湊不出來。這個房子的位置確實很好,樓下就是地鐵,而且是精裝修。』

  方女士今年將獲得購房資質,她告訴記者,『我還是准備購買二手房,算首套房。商住房現在自住應該還是可以,但是以後肯定不好賣』。

  開發商鑽政策空子『商改住』

  北京住建委在檢查中還發現,林肯公園、萬科天地、恆大未來城、泰禾中央廣場、龍湖西宸廣場、尚峰一號6個開發項目涉嫌將規劃批准的商業辦公用途改變為居住用途對外宣傳並銷售,目前這6個項目已被停止網簽。

  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商業、辦公類項目應當嚴格按規劃用途開發、建設、銷售、使用,未經批准,不得擅自改變為居住等用途。對規劃用途為商辦類的房屋,中介機構不得以任何方式宣傳房屋可以用於居住。對違規代理商辦類房屋銷售或者虛假宣傳商辦類房屋居住用途的中介機構,依法注銷機構備案,直至吊銷營業執照。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將繼續加大執法檢查力度,一經發現,立即查處,絕不姑息。

  記者在一家房地產網站上發現,有房地產中介在銷售上述新聞中提到的項目,記者與對方取得聯系後,對方表示,『那應該是很久以前發布的消息,我現在已經不做這個項目了』。

  這家房地產網站顯示,這條銷售信息大約發布於五六天以前,對方對此表示,『可能是別人又重新發布了一遍』。

  房地產中介青睞商住房,與北京市多年的限購政策有關。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分析認為,觀察2008年以來北京酒店式公寓的發展情況,可以看出市場規模總體處於擴大的態勢。在2008年供應套數為11511套,而到了2009年就上昇到了22349套。經歷了2011年限購政策調整、2012年普通住宅市場復蘇的階段,到了2013年開始供應套數呈現出逐年攀昇的態勢,說明限購政策下此類產品潛在的投資價值增加。2015年為29547套,到了2016年則為41739套。2016年供應套數創下了新高。總體上看,供應增加和市場銷售行情較好有關。而到了2016年下半年開始,北京對於酒店式公寓的購房政策和供地政策都開始收緊。此類政策效應在2017年前兩月得到了體現,即供應總套數僅為770套。

  在商住房行情看漲的情況下,一些開發商也開始『商改住』。

  記者發現,早在2011年,北京市住建委會同市發改委、市規劃委、市商務委及市國土局聯合出臺《關於加強部門聯動,完善商業、辦公類項目管理的通知》,其中規定,2011年6月1日起,商業、辦公類項目不得設計成住宅的格局,不能設立單獨的衛生間,開發商自己打隔斷出售的商鋪將無法辦理房產證。

  但現實情況卻是,『商改住』現象屢禁不止。

  北京一家施工單位的工程技術人員向記者介紹了一個『商改住』的事例,『本來按照規劃就是商業項目,驗收完成之後,甲方又開始一通改』。

  『比如加隔牆之類的,然後開始作為住宅往外賣。』這名工程技術人員說,『有些地方需要改結構再加固。這個應該是不符合規定的,規劃裡應該寫清楚項目的用途,不能隨便改,是開發商鑽政策空子。』

  在被問及『商改住』是否存在安全風險時,這名工程技術人員出言謹慎,『這個不好說,應該是沒什麼風險,肯定不會塌』。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