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法制  >  法治聚焦  >  新聞
搜 索
中紀委披露22名落馬官員懺悔錄 3種貪腐心態最常見
2017-04-05 08:37:00 來源:法制日報  作者:陳磊 陳佳韻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心理『不平衡』以腐敗彌補失落

  江蘇省徐州市政協原副主席張引,則是首個被該欄目公布悔過書的腐敗官員。

  2015年2月25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推出專題欄目《懺悔與剖析》,同時披露了《變了味的『獎金』——徐州市政協原副主席張引案件透視》。

  張引在分析自己的腐敗原因時提及:『看著那些老板住豪宅開好車,穿名牌出入高檔會所,燈紅酒綠紙醉金迷,過得何其瀟灑自如!比比自己,沒日沒夜地加班,有時招商引資還要賠著笑臉,每個月就拿這點工資,覺得太虧了!』

  『我自感層次比他們高,文化水平又比他們高,憑什麼不如他們?想想心理就失衡。』張引反思說。

  『心理失衡』的並非張引一人。

  2016年5月,《懺悔與剖析》欄目披露了重慶市城口縣人大原黨組書記、主任於少東案件警示錄。

  幼年時期,於少東曾飽嘗食不果腹之苦,他至今仍然記得在莊稼地撿拾糧食和用野菜雜糧充飢的情形。

  1978年,於少東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四川醫學院。大學畢業後,於少東主動要求回到偏遠的城口縣工作。踏上仕途之後,他用20年的時間從縣醫院院長昇到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幾乎每隔4年左右就獲得一次提拔。

  於少東在悔過書中說:『2003年擔任政府常務副縣長之後,隨著我縣錳礦開發的不斷昇溫,一些名不見經傳的人很快腰纏萬貫發了跡。』

  在長期交往中,於少東與這些發了財的錳礦老板們逐漸成了『兄弟伙』,喝酒、打牌,看別人一頓飯就消費幾千上萬元,而自己辛苦一年的工資還抵不了幾頓飯錢。

  『我的心理也就漸漸失去了平衡。』於少東說,漸生了追求額外金錢的欲望。

  在廣東電網公司原總經理吳周春看來,『眼看那些認識的老板住高級別墅、上高級酒樓、坐高級名車,我心裡想,他們所賺的大筆財富有不少是我一個電話、一個招呼、一個表態得來的』。

  『我心理很不平衡,權錢交易、等價交換,既然你憑我的權力得到財富,要你一些也屬正常。』吳周春在悔過書中剖析心跡。

  《法制日報》記者統計顯示,總計22份悔過書中,有9人明確提到『心裡開始不平衡』『心裡很不平衡』,佔比達到了40.9%。

  對此,莊德水認為,不平衡心理是一些官員走向腐敗的重要心理誘因。

  『官員在跟私人企業主交流時,看見別人住豪宅、開豪車、高端消費等,心理不平衡,就容易在經濟利益上彌補自己的失落,從而產生腐敗行為。』莊德水分析說。

  宋偉的看法是,在典型違紀違法案例中,由於心理不平衡導致腐敗行為的比例比較高,一方面說明這些領導乾部的理想信念『總開關』沒有關好,另一方面也說明十八大之前一個時期的政治生態使一些領導乾部追逐個人利益和物質享受。

  心存貪念是腐敗產生根本原因

  『覺得太虧了』的張引還在悔過書中說,反思這些年思想蛻化變質的軌跡,自己『腐爛的根源』,還包括『貪欲之心』。

  2011年11月的一天,徐州市泉山區某街道辦事處魏某來到了時任泉山區區委書記張引的辦公室,恭恭敬敬地遞上了一張5萬元的銀行存單:『張書記,這是我們街道給您發的拆遷項目的獎金,密碼和以前一樣,就是存款日期。』

  張引很自然地收下了。

  案發後統計,2007年9月至2012年10月,張引先後收受8個街道和兩個單位所送的『拆遷獎金』等40次,共計人民幣139.7萬元,平均每個月收到兩三萬元。

  張引在悔過書中說:『由於我利欲熏心,自私和貪婪不斷昇級。』

  『我拿「獎金」是公開的,特別是擔任書記後,「獎金」一年比一年多,這還不夠,我甚至巧立名目私分公款,表面上把獎金作為鼓勵先進,實則是為了個人斂財的方便。』張引說,『有時長時間拿不到「獎金」,我還會主動打電話「詢問」:項目進行得怎麼樣了,加快進度啊,大家都比較辛苦,該鼓勵的要鼓勵啊!得到了這種暗示,他們也就心領神會。』

  2014年5月,張引因受賄罪和濫用職權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1年。

  貴州省水利廳原廳長黎平在反思自己違規違紀甚至犯罪的原因時,也認為『自私心和貪欲之害』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

  黎平回憶說:『多年來,我為蔡某事業的發展搭建了平臺,提供了很多幫助。他承接水利工程項目,我給予了不少關照,蔡某也利用與我的良好個人關系在下面攬了一些工程。』

  『在收受蔡某錢財時,也曾有過顧慮和動搖,最終都還是私心和貪欲之念佔據上風,從而作出錯誤選擇。』黎平說。

  廣東電網公司原總經理吳周春認為,自己蛻變成為腐敗分子,『追尋根源,心存貪婪是根源』。

  福建省南安市委原書記駱國清則表示,自己是『一個「私」字在作怪,一個「貪」字在膨脹』。

  遼寧省撫順市原市長欒慶偉分析自己受賄的原因時認為,自己『貪權貪錢貪色』。

  《法制日報》記者統計顯示,總計22份悔過書中,有10人將貪欲、貪念作為墮落的原因之一。

  莊德水分析認為,腐敗官員這種貪念是一種積累的過程。收受第一筆賄賂時,心裡是不安的,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沒人發現,組織也沒找他談話,最後演變成更大的貪念,『當他們內心被金錢所誘惑,就難以控制,從而走向腐敗深淵』。

  羅猛表示,腐敗犯罪是一種貪利型犯罪,普遍存在貪婪享樂的心理,行為人通過職務上的便利,貪污挪用公款或權錢交易收受賄賂,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佔有錢財。

  『數據表明,心存貪念幾乎成為黨員領導乾部腐敗的共性之一,也是腐敗行為產生的根本原因。』宋偉研究發現。

  領導乾部心理乾預亟需重視

  針對落馬官員在懺悔錄中的各種心態揭示,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對此,羅猛向《法制日報》記者表示,根據腐敗案例揭示的腐敗犯罪中的攀比心理、僥幸心理與貪婪享樂心理,從治理腐敗的角度,必須考慮到我國有幾千年的官本位思想,又處於轉型期這個特殊時期,因此可以通過落實監督制度減少腐敗發生的誘因,營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社會環境。

  莊德水認為,首先,黨員領導乾部要增強道德自律感,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政治觀,明白從政的真正意義。其次,我們需要從組織角度及時關注領導乾部的心理健康問題,在重視反腐敗制度建設的同時,也要重視對領導乾部的心理乾預,及時疏導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面臨的心理問題。

  『從整個社會環境來說,我們對領導乾部、公職人員提出廉潔要求的同時,也要看到執行公務也是一種職業,有其作為一種職業的特殊性,進而培養公職人員的職業榮譽感,產生正向激勵。』莊德水告訴《法制日報》記者。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