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法制  >  社會與法
搜 索
穿山甲人工養殖:沒一家完全成功 種源技術是難題
2017-03-23 10:40:12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廣東南嶺投資有限公司在2014年6月獲得了廣東省林業廳頒發的馴養繁殖許可證。

  種源困境

  澎湃新聞調查發現,在穿山甲人工養殖熱潮漸退、商業化嘗試中途折戟的現象背後,是這一行業多年未解的種源困境和技術難題。

  穿山甲人工養殖因種源稀缺而興,卻也受困於種源稀缺。

  據吳詩寶估算,上世紀60年代到2004年,我國境內的穿山甲數量減少了89%到94%,穿山甲實際上已是極度瀕危動物。

  對於這個數字,曾斯文有直觀的體驗。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南嶺還能捕捉到穿山甲,現在哪裡還有,南嶺是一個景區,我們實際上是想辦成一個動物園,做點研究再帶點科普,畢竟穿山甲也很難看到。』

  曾斯文在2013年和幾位朋友投資4000萬元,在韶關市乳源縣南嶺國家森林公園景區腳下租下了20畝山地,著手進行穿山甲人工養殖的嘗試,但穿山甲種源是林業部門救助來的,數量很少,只養了一二十只。

  『馴養繁殖許可證辦下來要半年以上,寫可行性報告讓林業廳批復,地方林業部門實地考察。』曾斯文表示,正因為穿山甲數量稀少,不僅馴養繁殖許可證不易拿到,養殖單位接收的穿山甲也有相應的管理制度。

  『林業部門查到了非法捕獵的穿山甲,就找有資質的少數幾家單位來救助,我們救助的接受的穿山甲都需要編號,定期向林業部門匯報,但是養的數量都很少。』曾斯文說。

  他的這些說法,得到了王衛權及廣東省南嶺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證實。

  在曾斯文看來, 如果要形成成熟的養殖穿山甲的模式,合法的穩定的穿山甲種源是不容忽視的一環。

  『這需要政府和社團出面。當然解決技術問題是基礎,這也需要組織專家進行攻關。』曾斯文說道。

  而事實上,自2016年起,合法的穿山甲種源渠道已經被切斷。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自2000年開始,對亞洲的所有種穿山甲實行零配額,由此穿山甲貿易從亞洲被轉向非洲,致使非洲穿山甲的生存也受到嚴重威脅。

  在2016年,全部8種穿山甲由CITES附錄Ⅱ昇至附錄Ⅰ的提案被通過。按照CITES公約規定,附錄Ⅰ的物種為若再進行國際貿易會導致滅絕的動植物,明確規定禁止其國際性交易。

  對此,吳詩寶對澎湃新聞表示, 從目前來看,推進穿山甲人工養殖從野外引進種源行不通,一方面野生穿山甲種群數量稀少,在管理不夠紮實的情況下,反而會破壞不多的穿山甲資源,甚至給部分企業洗白非法來源穿山甲的空間。

  另一方面,目前非洲穿山甲種群還有一定存量,現在法理上無法引進,即使形成成熟模式後能通過多邊合作等特殊渠道引進,但《中國藥典》中卻只寫明了中華穿山甲的藥用價值,而非洲穿山甲甲片乃至馬來穿山甲甲片的藥用價值仍舊不確定,無法用藥。

  『每年林業部門都能夠查扣到一定的穿山甲活體,把其中一部分拿來通過救護的辦法,救活之後作為種源還是可以的。但是需要集中精乾力量先探索養殖技術,同時清理管控養殖企業,在技術沒跟上的情況下,實際上不需要那麼多養殖企業。』吳詩寶說道。

  吳詩寶同時強調,在穿山甲非法獵捕亂象叢生、養殖技術沒有完全掌握的情況下,盲目推進穿山甲人工養殖對穿山甲保護是不利的,甚至是毀滅性的打擊,反而會加速這個物種的滅絕。

  『公眾的質疑是有原因的,關鍵還是強化各項管理制度,穿山甲種源上做到賬目清晰可查,踐行嚴格的追溯制度,同時及時回應公眾關切,做到公開透明。』吳詩寶總結道。

  技術難題

  穿山甲人工養殖在種源困境之外,技術難題更是多年尚未攻克。

  李洪斌對幾年來半夜起床前去觀察穿山甲活動情況的經歷記憶猶新。

  『一句話,難養,人也沒少折騰,穿山甲晝伏夜出,人養它也需要黑白顛倒。』李洪斌笑道。

  李洪斌觀察到,這些林業部門轉送來的非法獵捕的穿山甲,大多帶傷,往往已是奄奄一息,『有被獸夾夾過的,還有胃裡被灌了東西的,有的救助回來兩三天就會有死亡。』

  而除此之外,穿山甲進食螞蟻為主的特殊飲食習性和復雜的疾病,也讓李洪斌頗為頭疼。

  『吃得東西特殊又單調,螞蟻不是太好繁殖,數量也很少,我們經過摸索配制了黑螞蟻、面包蟲、胡蘿卜和雞蛋並用蜂蜜混合攪拌的人工飼料。』李洪斌說道。

  李洪斌認為, 穿山甲養殖中最難的關口,在於新出生的穿山甲胎兒難以存活並養大。

  『最難的是生下來的胎兒很難養大,這一年基本生下來的都能活,最開始很難養活,穿山甲適應環境能力比較差,人工環境和大自然環境還是有差別。』李洪斌告訴澎湃新聞,在養殖的二三十頭穿山甲中,屬於繁殖成功的子代穿山甲有七八頭左右,但目前的研究只止步於子代穿山甲。

  澎湃新聞了解到,在南嶺穿山甲養殖園中,穿山甲的圈捨分為室內和室外,室內地面是水泥地面,而且還做了地暖,水泥地面下做了防護網,室外就是在一米的土下也做了防護網。

  養殖人員還把8畝林地,用圍網圍起來,地下做兩米深的防護網,靠裡面做一條溝把它隔離開,防止穿山甲逃跑。

  曾斯文告訴澎湃新聞,養殖人員通過飼料的投放,讓穿山甲自己選擇飼料,或者自己上山自己食物,自己打洞,鍛煉穿山甲的野性。

  『關鍵在於模仿穿山甲的生活環境,因為推進穿山甲種群保護也需要放回野外,最難的是缺乏一個它能適應的環境。』李洪斌說道。

  對於南嶺穿山甲養殖園的實踐,吳詩寶也有自己的觀察。

  『現在穿山甲主要的問題是在人工圈養的條件下,存活率比較低,養了一兩年就死了。穿山甲難養殖,養的時間不長它就會死掉,一般都不到一兩年,少數可以到三五年。』吳詩寶表示,這一問題的背後是對穿山甲的習性研究還不夠透徹,國際研究專注於穿山甲救護而非人工養殖。

  吳詩寶告訴澎湃新聞,穿山甲深受十餘種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疾病的影響,物種本身缺乏幾種對應某些細菌病毒的免疫基因,體溫調節能力和先天體質都相對較差。

  此外,在食物問題上,人工喂食穿山甲的食物種類整體仍較為單調。

  『屬於偏食的問題,有的就喂一種螞蟻給穿山甲吃,實際上穿山甲吃多種螞蟻,但在人工條件下,不可能把所有穿山甲吃的東西都找給它。 僅中華穿山甲,我們研究了就要吃二十多種螞蟻,螞蟻有卵還有幼蟲,富含蛋白質,我們僅僅給穿山甲螞蟻吃,又會偏食了,如果缺一種元素,比如鋅,穿山甲就無法繁殖。』吳詩寶說道。

  吳詩寶認為,破解這一問題的關鍵還是集中力量,在小范圍內深入開展研究。

  在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種養殖專業委員會理事長王衛權看來,突破穿山甲養殖技術實際上是多方共贏的一件事。

  王衛權表示,企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參與其中,近年來政府層面也有意扶持中醫藥相關養殖業發展,而生態環境改變帶來的穿山甲棲息地的破壞,也使這種物種有通過人工養殖恢復種群的必要性。

  『這是一件好事,人工養殖不推進,物種可能就沒有了,我的觀點是政府能加大對企業的引導和管理,人為創造條件有一定基礎後,使得穿山甲物種得以延續,同時更好地服務於人類。』王衛權說道。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責任編輯:焦志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