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交換爆發增長
語言接觸不可避免
『中外夾雜的現象,自現代以來就普遍存在,其中的原因既古老又新鮮。』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用司司長姚喜雙分析,古老,是因為凡是有語言接觸,外來詞就不可避免;新鮮,是因為現代以來,我們與國外的接觸既頻繁又快速,必然會通過新詞語反映出來。
語言是有生命的,在對外來詞的吸收上,往往有這樣幾種方式:純音譯借詞,如咖啡(coffee);中西合璧式的詞,如X射線、維生素C;義譯詞,如:蜜月(honeymoon)。『在全球性的信息交換爆發式增長的今天,很多時候新詞語還沒來得及翻譯,專業領域和媒體就直接將外語詞形拿來用了。』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王敏表示。
『不少人覺得,使用中文時夾雜著外文是一種時尚。』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石定果認為,這既是文化不自信的體現,也不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勇於交流本土吸收
樹立語言文化自信
對於外語詞的使用,事實上早有規范。《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漢語文出版物中需要使用外國語言文字的,應當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作必要的注釋;《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規定:使用國際組織外文名稱或其縮寫形式,應當在第一次出現時注明准確的中文譯名。
『我們應該以科學態度對待外語詞,既要敢於交流、不斷吸納,又要將其本土化,而不是盲目堆砌、無條件吸收。』姚喜雙表示,要貫徹落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區分不同情況加以積極引導和規范。
當前,常態化的管理正在發揮作用。我國外語中文譯寫規范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成立以來,夾雜使用外語詞的現象正在逐漸減少;即便使用,括注中文譯名的方式也正逐漸增多;在政府公文等正式文本中,中外夾雜的現象也在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