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與『放』,不同地方有不同地方的情況,大城市跟小城市有不同,山區城市跟沿海城市有不同,農村跟城市也有不同。對煙花爆竹的管理也可以有不同的維度,比如:全面禁放、特定時段許可燃放、特定地區許可燃放、由特定單位統一集中燃放等多種選項。
對於網絡上的不同聲音,有關部門不妨認真傾聽,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努力在各方訴求之間找到『最大公約數』,從而制定出讓盡可能多的民眾滿意的方案,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搞『一刀切』。
我們看到,面對群眾燃放煙花爆竹的呼聲,部分地方已經陸續調整政策,盡量在情與理中找到環保安全和尊重民俗之間的平衡。
例如,北京通州區明確,經公安部門批准後,環球度假區限定區域內可燃放煙花爆竹;山東東營、濱州明確,春節部分區域和個別時段可燃放煙花爆竹……從『禁燃』到『限燃』,這樣的緩衝更接地氣,也更人性化。
此外,在已經『松綁』的地區,有關部門也需要做好配套措施,比如嚴查劣質煙花爆竹、避免擾民、加強安全宣傳、做好消防應急預案等等。應對周全一些,爭議也就少一些。
如何讓民眾過一個安全健康又『年味兒』濃郁的春節?這是一道『既要又要』的難題。
當然,從更深厚的背景思考,春節是濃郁的中國民族文化的一種典型符號,鞭炮則是這一符號的顯著標志,如果以所謂『文明』或『安全』為由一禁了之,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從這一層面而論,『禁』與『放』不僅是一次對地方治理能力的小考,也是對民眾關切的及時回應,還是關於如何保護和弘揚民族文化的一個極有社會價值的議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