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法制  >  社會與法
搜 索
媒體評購物網站僱寫手炮制用後感:或會觸犯刑律
2017-09-17 10:34:37 來源:法制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原標題:對網絡炒作隱蔽化須予以警惕

  上述手法與網紅店僱人排隊有幾分相似,都屬於炒作。炒作商品,古今中外概莫能免,含蓄點看起來像是廣告,激進些又像是騙局,總而言之,有些商家為了推銷自家商品,讓商品賣得更多更快,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某些網絡商品或者說『網紅』商品更是大炒特炒,炒得不亦說乎,乃至發展到了僱人排隊以及寫一些子虛烏有的『用後感』這種程度,實在令人有些詫異,需要及時予以警惕。

  網絡炒作最大的特點就是事件營銷,通過人為制造一些事件或者話題,在短時間內迅速吸引眼球,從而達到捧紅某個商品或者某個人的目的。事件營銷過去有些企業也在用,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營銷手法,但是在網絡時代有被濫用之嫌。很多時候人們之所以會通過網絡關注某種商品,不是因為真正了解或者使用過這一商品,而是因為之前聽到與這個商品有關的一個或多個故事;人們之所以會通過網絡關注某個人,也是因為網絡上流傳著與這個人有關的很多傳聞(通常都是負面的)。無孔不入的事件營銷讓人們頭腦裡最終剩下的是一堆故事,而被推廣的商品或者人,則被抽象成類似於符號般的某種東西。

  事件營銷被濫用的後果十分嚴重,不僅會突破道德底線,而且可能會觸犯刑律。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隨著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實施以及相關案件的查辦、宣判,那種公然違背法律法規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事件營銷已經基本絕跡,但是對事件營銷仍需要不斷加以規范。

  事件營銷通常都是靠軟文來推動。網絡寫手炮制的『用後感』,從本質上來說也是關於消費商品的故事,只不過這樣的故事比較粗糙,然而大量的『用後感』堆積在一起,對於消費者產生的影響也不容小覷。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和依法治網的深入實施,『用後感』這種碎片化、隱蔽的事件營銷方式可能會有所增多。對此,有關部門和網絡平臺要突破自身利益瓶頸聯手治理,全力打造公開透明的網絡消費環境和評價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