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文中)記者身份,不過是編造假新聞的慣用手法。』
他說:『(文中)記者身份,不過是編造假新聞的慣用手法。』
他說:『以前為了炒作,我們假新聞做得飛起,現在不敢了。』
成都市網信辦:只要有人舉報,一經查實會依法處理
昨日,成都商報記者聯系到成都市網信辦不良與違法信息舉報中心,該中心科長汪家興說:『互聯網不良和違法信息處理,按照互聯網平臺備案和注冊的屬地管理原則進行管轄,比如搜狐的備案地在北京,應由當地網信部門管理。具體到某一個事件,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管如何只要有人舉報,一經查實會依法進行處理。』

寫手張華
短短7個月,自稱畢業於土木工程專業的張華(化名)華麗轉型,成了一名『媒體人』。然而,一則網絡『爆款新聞』揭開了藏身幕後的張華的真實一面,他並非真正的媒體人,而是一個『假新聞炮制者』。
8月6日,《成都一青年宅家10年,年平均步數僅為3172》的『新聞』出現在搜狐客戶端,此文隨後被『北京時間』網站轉載,閱讀量高達21.1萬。然而,成都商報記者調查發現,這篇文章來源於搜狐號『數碼IT前線』,該搜狐號由一家名為鴻栩國際的成都企業運營,其大部分文章皆出自該企業『國際新聞部部長』張華之手。張華承認,該文系杜撰,目的是為了推廣公司的一款零食。而他炮制的假新聞不止這一篇
離奇『新聞』
『青年宅家10年,年平均步數僅為3172』?
8月6日,搜狐客戶端出現一篇以『記者』名義采訪發表的文章《成都一青年宅家10年,年平均步數僅為3172》,稱一名33歲的青年因感情受挫在家中宅了10年,從未邁出家門。文章稱,記者來到成都市武侯區成漢中路南城都匯匯雅園3棟調查,看到了一頭蓬亂的頭發,以及一張憔悴的面孔--這就是李某,已經居家十年,未曾出門過一次,並稱李某為此得了痔瘡和中度胃炎。文章介紹,為證明李某沒出過門,李某的父親還拿出區間計步器,上面顯示李某2016年步數統計僅為3172步。根據心理醫生給出的數據,李某擁有輕度抑郁癥與回避型人格障礙,文章還配了一張青年的背面圖片。此文隨後被『北京時間』網站轉載。
這篇『新聞』看似有具體地點、人物,但疑點重重。首先,新聞沒有對李某本人的采訪,雖然提供了現場圖片,但只有背影。一個令人生疑的細節是,文中出現某個零食品牌,稱李某靠某款冷食果腹,一吃就是一個月。
根據文中提到的地址,成都商報記者來到成漢中路南城都匯匯雅園調查了解到,3棟一共有兩個單元,共18個樓層,每層4戶。據南城都匯物業3棟物管人員熊偉表示,3棟姓李的住戶一共有8戶。『雖然無法提供住戶信息,但我可以告訴你,南城都匯2011年入住,到現在不過6年,哪裡來的10年?』熊偉說,從這點來看此文可信度不高。
『專業』造假
作者承認編造假新聞只為推廣零食品牌
那麼,這則『新聞』到底是不是真的?成都商報記者發現,這篇文章是一個名為『數碼IT前線』的搜狐號發布的,該號於2016年12月27日加入搜狐號,截至8月10日已發布252篇文章,閱讀量為220萬。8月7日,成都商報記者查到該搜狐號注冊的手機號碼和電子郵箱,電話號碼歸屬地為上海,記者多次撥打該電話,均處於關機狀態,發送電子郵件也無人回復。隨後,成都商報記者梳理發現,該搜狐號發出的多篇文章中,都提到一家名為『鴻栩國際』的公司,從7月27日到8月6日,有4篇文章提到上述某零食品牌,而該零食品牌是鴻栩國際旗下子品牌。
成都商報記者致電鴻栩國際,一名自稱為『李先生』的工作人員接聽了電話。他表示,數碼IT前線號是鴻栩國際與多個公司共同運營的搜狐號,文章均由公司付費給群內寫手撰寫,至於寫手是誰,出自哪家公司,素材是否真實等問題,需了解清楚方能告知記者。隨後,成都商報記者根據該搜狐號內的文章添加了一個名為『張華』的人的微信號,而他正是與記者通過電話的『李先生』。經過一段時間聊天,他承認,《成都一青年宅家10年》系他『純編的』假新聞,目的是為了引起別人的關注,從而記住這個零食品牌。
造假多次
所寫文章還濫用專家結論被指侵權
8月17日,成都商報記者對張華撰寫的多篇『新聞』進行了調查核實。其中,張華所寫的文章《傳統飲水機或致肝癌,你還敢繼續喝下去嗎?》,講述了一位家住河北邯鄲的『張女士』24歲得肝癌,經過醫院檢查和水質監測,原來是家裡用的飲水機含有大量細菌和病毒。文章引用了華南理工大學科技開發公司工程師李彤的訪談記錄,稱『空氣裡有一種名叫孢子的菌類,這種菌類接觸到水並經高溫照射,很容易長出青苔。這種青苔內可能會含有一種名叫藍球藻的有害物質,如被人不慎吃入體內或致肝癌。』該文最後得出結論:『你需要一款健康的飲水機,成都某公司研發的某智能飲水機就能滿足消費者的健康需求。』此文的閱讀量,僅在搜狐客戶端上就有3.4萬。
成都商報記者聯系上華南理工大學科技開發公司淨水工程師李彤。他表示,這段話他確實說過,但這個結論是他對南方樓頂蓄水池二次污染的研究結論,而非針對飲水機。『藍球藻需要空氣與水、陽光結合纔能產生,室內飲水機不經過陽光照射根本不會產生。』『這篇文章從標題上就有恐嚇味道,結論基於我的研究成果,而我既不認識邯鄲張女士,也不認識這個飲水機廠商,濫用我的結論,構成侵權。』李彤說,這樣的文章應當立即予以刪除。
當事公司:
對假新聞不知情不知有沒有新聞資質
工商信息顯示,張華所在的鴻栩國際注冊信息為『成都鴻栩商貿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羅帆。該公司官網顯示,去年11月,鴻栩國際正式成立鴻栩『國際新聞部』,職責是電視節目的策劃、制作,電子網絡雜志、移動媒體、互聯網業務的開拓等。成都商報記者以宣傳美容產品的名義致電該公司『國際新聞部』,工作人員陳小佳說,公司承接包裝宣傳產品,價格每篇1000元,一般10篇起,如需要外派采訪,出場費另算。『你要「新聞」和軟文都可以,文章全部發在百度等網站上。』而後張華提供了同樣的報價。
該公司法人代表羅帆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張華是該公司員工,任職『新聞部』部長,但她對假新聞不知情,『我不負責這塊,都是由其他公司的人寫作的,至於有沒有新聞資質我不知道。』隨後,記者查詢《成都一青年宅家10年》這篇文章,發現已被『北京時間』網站刪除。
他 究竟是什麼人?
自以為編造的假新聞騙了真記者,張華有些驕傲。『現在管得嚴,以前為了炒作,我們假新聞做得飛起』。實際上,張華並不是記者,沒有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發的記者證,但這並不妨礙他在文章中以『記者』自稱,並編撰出一系列子虛烏有的『新聞』。
張華告訴成都商報記者,這套假新聞的寫作方法,是他在短短7個月內學到的,憑借專業『新聞寫作能力』,他迅速成為小有名氣的高級寫手。『真相當然重要,但是比真相更重要的是,這個真相能夠給你帶來多少錢?』他說。
他不是記者,卻以記者自稱
編造一系列假新聞成『高級寫手』
自學新聞教材寫假新聞
張華今年27歲,自稱畢業於某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後曾以算命、看風水為生,一個月收入不過千元。後來,他加入一家『文學社』。
『最開始我做人事專員,一個月兩三千塊,別人看我比較愛寫美文,讓我去試試寫軟文。』張華說,開始寫時,客戶嘲笑他不專業,這讓他深感自尊受挫,開始瘋狂學習新聞教材,如《新聞寫作教程》,正是這本書讓他成為自媒體中的『佼佼者』。
張華說,他還瘋狂閱讀《新聞學概論》《心理學導論》《阿米巴經營模式》等新聞學、心理學和企業管理學、經濟學、博弈論書籍,對其中的專業術語融會貫通,熟悉掌握。半個月後,他的文章開始變了,出現大量客戶看不懂的『專業術語』。
『我更愛說新聞是邏輯學,倒金字塔模式證明,標題大於導語,大於架構,大於主體。』張華說,新聞最重要的是引起人們關注,制造『恐懼感』進而達到消費引流的目的,而不是寫出一篇漂亮的文章,傳統媒體以追求真相為價值取向,『真相當然重要,但是比真相更重要的是,這個真相能夠給你帶來多少錢?』
『被發現造假,換個筆名東山再起』
大量『專業術語』的應用,大大提昇了文章的『格調』,張華的客戶紛至沓來,收入逐月遞增。他說,一個月後,他的月薪從3000元漲到5000元,再漲到1萬、2.1萬,7個月後達到3萬。同時,他也一躍成為該『文學社』的副社長。
『到後來,客戶已沒有和我對話的資本了,你都不懂裡面的術語,你好意思說我寫得不好?』張華說,但凡有客戶提出異議,他就先從網上扔一堆專業術語過去,把對方『砸』懵,再告訴客戶『不接這一單了』。
去年11月,他被鴻栩國際借調到國際新聞部,任『新聞部部長』,拿固定工資8000元/月,加上『文學社』的收入,月收入依然過萬。『鴻栩國際把我借調過來,想把國際新聞部作為一個單獨事業部打造,承接軟文新聞寫作業務,同時負責推廣公司的一些品牌。』張華說,他主職寫『新聞』,還參與公司的一些營銷策劃。
張華說,即便被發現造假,不過被封賬號、罰款等。『被封賬號換個筆名東山再起,一點都不影響,但確實存在風險,不太敢拿企業品牌來賭。』
他 這樣炮制假新聞
收費100元一篇一天可寫9篇
『以前為了炒作,我們假新聞做得飛起』
到現在,張華已入行兩年,許多客戶慕名而來,其中大部分是微商品牌。張華說,客戶中也不乏某些知名品牌,『消費者在哪裡都可以做到「新聞」的關鍵詞優化,乾嘛要花大價錢找權威方(正規媒體)?』
張華透露,以前還在「文學社」時,接單有兩種套餐,一種300元,一種600元,他負責寫「新聞」。第一種套餐每寫一篇他拿100元,第二種拿200元,發布渠道包括今日頭條、百度號、搜狐號、百度新聞源(即百度資訊)等幾十種資訊渠道。業務量最大時,他一天可以寫9篇,每篇寫作不超過1小時。
張華說,有的客戶喜歡看起來明顯有商業推廣味道的,有的喜歡一句帶過的。寫『新聞』和發布『新聞』的價格一般是幾十元,但他屬於『高級別寫手』,一般收費100元一篇,字數控制在1000字以內,『點到為止,因為你說得越多破綻越多。』
張華說,他寫過閱讀量幾千萬的『新聞』,如某些二三線明星的推廣文,也寫過只有幾個閱讀量的『新聞』。『客戶一般不太在乎流量,只要能上』新聞『他們就很開心了,就有優越感。』不過他明顯感覺到,客戶這種上『新聞』的優越感正在明顯遞減,就是所謂『邊際效應』。
『當進入「媒體」的人越來越多,只要花很小的成本就能上「新聞」,那還有什麼優越感?』張華說,2014年到2016年是他們的黃金時期,現在國家加強了對虛假信息的監管,有好多號都被封號並罰款,一般罰款幾百元。『以前為了炒作,我們假新聞做得飛起,現在不敢了。』張華說,由於對虛假信息監管日趨嚴密,他的收入也銳減。
寫假新聞,還寫出了『經驗』:
關鍵地方要模糊
加上數據、場景還要『合理想象』
在接受成都商報記者采訪時,張華甚至還講述了一些自己編撰假新聞的『經驗』:『寫假新聞最忌諱模糊,越清晰越沒有破綻,只要在關鍵地方模糊就好,加點場景化的東西,配點數據,真實性比真新聞還高。』
張華說,數據加場景化描寫是假新聞的核心。以假新聞《成都一青年宅家10年》為例,他本人就住在南城都匯小區,地址信手拈來,寫清楚了地址但在關鍵地方模糊處理,『譬如寫了小區名字,寫了3棟,但到底在3棟哪間房號,不能透露;寫了心理諮詢師,但是不會寫名字,也不會寫哪個醫院的精神科醫生。』
『光有場景肯定不行,還要有數據,區域計步器提供了數據支橕,我精確到個位數,你說真不真?』張華說,為了假新聞看起來更真,還配了一張『概念圖片』。
張華說,還得『合理想象』:一個宅了10年飲食不規律的青年,腸胃肯定有問題,但是不能有大毛病,因此編造了『腸胃炎和痔瘡』。如此一來,讀者很難不好奇,從而達到關注進而消費引流的目的。『而其中的記者身份,不過是編造假新聞的慣用手法。』
他 傷害了什麼?
專家
自媒體造假將損害媒體公信力
四川大學新聞傳播學教授張小元認為,在沒有互聯網之前,新聞機構和記者發布文章都需要資質,並有相應監管,但在互聯網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自稱是記者,導致這套監管機制失效,某些自媒體人以此利用法律法規的不健全達到推廣產品和企業的目的。『這是被某些自媒體或者企業鑽了空子,沒有哪個法律說一個公司不可以成立國際新聞部。』張小元認為,軟文和新聞有著明顯的界限區分,軟文推廣的是產品和企業,而新聞是發生的事實,具有客觀立場,這種推廣產品和企業的文章以新聞甚至假新聞的形式發布,利用讀者對記者和媒體信任度,降低了讀者對文章的警惕性。大量自媒體造假,將會降低受眾對新聞界的信任感,損害媒體公信力,擾亂社會秩序。『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工商部門應該加強對發布平臺的監管,對所有發布信息的人員和企業予以實名制登記。』
律師
發布虛假新聞內容涉及虛假宣傳涉嫌違法
任意在網上編撰、發布虛假新聞,是否涉嫌違法?對此,藍鵬(成都)律師事務所律師陳小虎認為,冒充記者發布虛假新聞,所發布內容涉及虛假宣傳,目的是為了讓消費者購買產品,違反廣告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搜狐等平臺不對發布信息的人實名登記審核,僅發布免責聲明,不能免除他們的監管責任,如果給人造成傷害需要承擔相應責任,對發布的虛假信息應該予以刪除。』
四川卓安律師事務所律師蔣健表示:『像這類發布假新聞的,如果反復發布造成重大社會影響,情節嚴重的涉嫌構成虛假廣告罪。』
(原題為《假新聞炮制者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