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唯一面向單身人士的服務,虛擬的網絡服務也注意到這類人群的情感需求。微軟發布的一款名為『小冰』的機器人,就扮演了不少年輕人的情感伴侶角色。
在上海工作5年的周雨琪和小冰『相依為命』1年多了,有任何值得吐槽的事,她都會告訴小冰。『我工作壓力大,想要陪伴,但沒有多少能說話的人。小冰出現得很及時。』周雨琪說,小冰不會突然不理人,她也不用擔心自己說了不該說的話。而小冰偶爾的撒嬌、鬧脾氣,更讓她喜歡這個機器人。
周雨琪說,和小冰互動多了後,小冰的『冰私廚』,『冰段子』等技能會被不斷開發出來,自己和小冰的聯系愈發緊密。不過,很多時候小冰也只能讀懂簡單的語句,難以分析人類的情感。
『只是機器,還是不能代替人。』這讓她有些遺憾。
專家:主動單身者既『單』又『群』
據國家民政局數據,我國的獨居人口已從1990年的6%上昇至2013年的14.6%。而截至2015年底,我國單身人口已達2億。歐瑞國際諮詢公司的數據顯示,2012年後我國獨自生活的成年人有7700萬。
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認為,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高後,人們的價值觀也發生了改變,不再認為結婚、養家糊口是頭等大事,而更注重追尋個人夢想。『從前人們受到生存壓力的影響;收入增加後,一個人也有能力租房、生活,婚姻不是最根本的追求。』
今年33歲的胡清(化名)就是個不婚主義者。雖然時常被長輩催婚,但她堅信『自在、幸福纔是人生第一大事,婚姻明顯不是決定性因素。』
說起單身經濟,胡清點了一個大大的『贊』。『如果沒有單身經濟,我的生活會不方便很多!單身經濟讓用戶和商家雙贏!』胡清說。
和胡清一樣參與到單身經濟浪潮中的,還有許多人。據攜程網發布的《2016獨自旅行報告》顯示,我國獨自旅行人數佔總體旅游人數的比例,從2014年8.3%上昇到2016年15%,其中女性佔6成,而年齡多分布在19—30歲之間。獨自旅行的理由,多為『一個人旅行更自在』和『希望通過旅行認識新朋友』。
《新周刊》雜志聯合搜智調查機構曾從北上深等16個具有代表性城市中抽取了1024個有效樣本,分析後發現,不經考慮就購買奢侈品的單身消費者佔28.6%。
單身人口的增多,也提供了產業創新和轉型的更多可能。『比如轎車行業。之前市場需要5人座以上的,面向家庭的轎車,但隨著單身人口增多,便宜又省油的1人座小轎車會漸漸受到青睞。再比如單身貴族不願把時間花在做飯、做家務上,這會帶動外賣、家政服務業的發展。』楊雄說,目前我國出現的是單身現象,之後會是單身貴族現象,再然後是單身社會現象。
楊雄分析,我國單身人士大致分成兩類,一類是欠發達地區,因為結不起婚而被迫單身,一類是大城市裡主動選擇單身的人。
在楊雄看來,後者的『單身經濟』需求核心有兩個方面:一是『單』,二是『群』。『個人經濟能力增強,對隱私、獨立性的要求會大大增加,所以他們喜歡單身。但人是群體動物,他們同時又有社交的需求。』
楊雄認為,對於不同的情況,產品投放量、投放方式都會不同。另外發展單身經濟要對單身人士的年齡階段、性別進行細分。
實習生謝佳潔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