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放假,暑期安全不能放假。
每年假期,盡管多次提醒、多加防范,但中小學生溺水、車禍、墜樓等意外傷害還是時有發生。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手段的進步,上網過程中的安全隱患、游學過程中的出行風險等新問題也湧現出來。
暑期安全,警鍾長鳴。對於城市中生活的孩子而言,暑假應該注意防范哪些安全隱患?這些安全隱患又反映出哪些深層次的問題?在保護孩子的過程中,家庭、學校、社會,又該各自承擔怎樣的責任?
老問題頻發——意外傷害是兒童傷亡的首要原因
前不久,杭州市上城區復興北苑6樓傳來撕心裂肺的哭嚎:『小寶掉下去了!』樓下的綠化帶上,一個6歲小男孩在血泊中奄奄一息。一朵花蕾的凋零,讓整個家庭痛不欲生。
每年一到暑假,各種溺水、墜樓、車禍、燒傷燙傷的新聞就會屢屢出現。據統計,在我國,每年有近5萬名15歲以下兒童因意外傷害失去生命,還有許多孩子因意外傷害留下殘疾。意外傷害已然成為兒童傷亡的首要原因。
『從生理上講,孩子本身有好奇衝動,尤其是對那些未知的事物,充滿了探索的欲望。』首都師范大學心理素質教育專家楊芷英說:『所以,當孩子想看看外面世界的時候,就會想爬上窗臺一探究竟;當孩子不知道桌上擺的藥丸有什麼用時,就會想放進嘴巴裡嘗一嘗。而這些都有可能直接威脅孩子的生命安全。』
當然,一些家長安全意識不到位、認識有誤區,也是造成事故頻發的原因之一。比如,有家長想當然地以為,只要不是在池塘、水庫等地方『野游』,只要去正規的游泳館,孩子就不會有溺水的危險。於是,把孩子丟在游泳培訓班裡不管不顧的有之,讓孩子和小伙伴在泳池裡隨意打鬧的有之。事實上,『許多溺水事故是沒有任何征兆的,如突然抽筋、不小心撞頭等,即便在很淺的水中也可能發生溺水。』采訪中,北京一家游泳館的救生員告訴記者:『在可能發生危險的區域,家長一定要多只眼睛盯在孩子身上,切不可撒手不管,要切實承擔起監護人應該承擔的責任。』
還有一些新生事物的出現,也會給孩子的安全帶來隱患。比如,共享單車的興起確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但同時也增加了風險。雖然法律已明確規定『禁止12歲以下的孩子騎車上路』,但仍有很多孩子違規騎行。安徽省合肥市的宋先生說出家長們的心聲:『本來孩子過馬路就很危險了,共享單車的出現更是讓人頭疼。放暑假了,家門口一群小孩子整天騎車亂跑,小區裡車來車往,十分危險。』
此外,我們也發現,安全教育年年講、月月講,但安全意識能否真正入腦入心,還得打個問號。『紅燈停,綠燈行,遇到黃燈停一停,騎車避免上馬路,打鬧追逐很危險,先左後右看一看,走路要走斑馬線』……雖然類似的交通規則孩子們都能說能記,但一走在馬路上,一到實際生活中,許多孩子便橫衝直撞,規矩和安全意識全都拋在腦後。
『盡管學校的安全教育已經在強化,但一些教育形式依然停留在紙上談兵,比較抽象,缺乏具體情境的設置,沒有把知識與孩子切實的感受相結合。』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蔣承認為:『學校安全教育應多一些演習實踐、多一些感同身受,或者多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講解,比如最近很火的安全宣講短劇《民警李建國》就很吸引人,要通過形象和感性的方式,讓孩子將提醒和防范牢記於心。』
新問題出現——網絡安全、游學風險、心理疾患需關注
除了常見的意外傷害,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一些新的安全問題也湧現出來。
比如網絡的威脅。對於『00後』這一代的城市孩子來說,網絡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據《2017中國青少年網絡游戲行為與保護研究》,城市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互聯網的比率近95%,60%的孩子每周接觸網游1—3天。
『家長對兒童上網的懮慮不是沒有道理的。長時間的上網不僅對視力、頸椎有影響,而且還可能造成兒童學習分心、交往能力降低等。此外,兒童上網也會面臨網絡詐騙、不良信息、網絡欺凌等諸多風險,有些情節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兒童自殺。』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說:『相對於日常生活中的風險而言,網絡危害往往更加隱蔽,因此家長更要小心提防。但家長也無需「談網色變」,而是應該正確疏導,讓孩子養成健康上網的習慣。』
再比如游學和研學的興起。如今,游學和研學成了城市孩子暑假生活的一種新時尚,很多低齡孩子也加入了暑期游學的大軍。『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既能讓孩子開闊視野,又能減輕家長的壓力。』一位給孩子報名了西安勵志夏令營的媽媽說:『唯一擔心的就是自己不在孩子身邊,出安全問題。』
『游學的主體基本為未成年人,自身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意識較弱,更容易出現諸如交通事故、營員走失、遺落大巴、集體踩踏之類的安全風險,因此必須格外小心。』開展研學旅行服務的世紀明德副總裁王瑞靜說:『目前研學旅行市場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於,要對五花八門的機構進行安全資質的認定,包括安全風險分析、安全體系標准、安全經費投入、安全專員配備等。』
還有一些家長把暑假當做孩子的『補習黃金期』,逼迫孩子天天上課學習,給孩子帶來壓力的同時,也導致不少心理疾患的發生。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有不少孩子因為壓力過大產生心理問題,甚至企圖自殺。『教育不是揠苗助長,家長們一定要張弛有度,給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楊芷英說:『假期的主基調應該是輕松愉快的,家長與其強迫孩子學習,不如多關注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如和孩子一起聊聊天、做做家務、打打球,反倒能讓孩子的暑假更充實、更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