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法制  >  國內
搜 索
上門醫療網絡平臺進入『雙焦慮』模式
2017-04-27 09:01:58 來源:法制日報  作者:杜曉 孟雨佳 張佳欣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護士被要求做額外服務

  相對於醫生來說,護士更容易成為上門醫療服務的提供者。

  小郭是北京市一家三甲醫院的護士,她告訴記者,『我知道現在國內有幾款App提供上門醫療服務,護校的同學群裡也經常有人發邀請鏈接,好像每成功邀請一名護士入駐,平臺就會獎勵30元。我也了解過相關項目,但是我覺得不是很靠譜,就沒有參加』。

  『我的第一感覺是不安全。護士一般都是年輕的女孩,單獨去患者家裡可能存在安全隱患。雖然平臺會給護士投保,但是萬一出了什麼問題,後悔都來不及,也不是錢能彌補的。還有就是我們平時在醫院工作非常忙,護士都是倒班作息,上一輪班下來身心俱疲,不會有額外精力去接「私活」,就算有人這樣做,精神頭不足導致狀態不佳,這對患者不負責任。』小郭說。

  小郭向記者講了發生在她身邊的一件事:一位護士朋友通過平臺接單,提供上門醫療服務。有一次接的是『導尿』服務項目,但是患者家屬在她完成項目後,要求她對患者進行身體清潔等額外服務,如果不答應就要在平臺上給她差評。用戶在平臺對每次服務的評級與護士的獎勵和信用值等一些考核項目直接掛鉤。無奈之下,她只好又『義務』進行一些加時服務。

  北京某醫院的護士小王也認為,主要安全隱患在於護士獨自上門。『我一個剛參加工作的姑娘不是很願意隨便上患者家裡去,我覺得這裡面有風險,萬一出事了怎麼辦』?

  北京市海淀區薊門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李大夫認為,醫護人員脫離醫院去患者家裡進行服務的風險很大。

  『在正規醫院,配藥、輸液等工作流程都很清晰,擔責也很明確。但是去患者家裡,護士要自己完成配藥、輸液等流程的操作,雖然有醫囑,但是患者的身體狀態、藥品批次都可能會導致一些突發情況,這在工作中很常見。對護士來說,如果出現一些緊急狀況,光靠自己可能做不到及時良好的處置。雖然給的錢多,但是風險太高,還是劃不來。』李大夫說。

  李大夫告訴記者,有人多次邀請她進行上門醫療服務,但是她一直在拒絕。『在醫院裡如果遇見不講理的患者,起碼還有保安,如果到私人家裡,個人安全可能得不到保障。另外,醫院裡醫療設施比較齊全,可以對患者進行多方位檢查,確認病情。但是上門看病時攜帶器材是不現實的,只能針對表現出來的癥狀診斷病情,容易出現誤診。比如說患者咳嗽發熱,有可能是單純的感冒,也有可能已經有內發的炎癥,這一定要通過抽血化驗和拍片纔能確認到底是怎麼回事』。

  公立醫院上門醫療需簽約

  在互聯網上門醫療發展的同時,公立醫療機構也在推進上門醫療服務。

  記者在薊門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了解到,這裡的保健科可以提供固定、主動的上門隨訪服務。比如每個月會到轄區內新生兒家庭進行兩次上門隨訪服務,對新生兒及孕婦進行健康檢查及記錄。

  此外,可以提供上門服務的幾個標准包括:主要服務對象是行動不便的老人及長期臥床患者;家屬攜帶患者及本人的身份證、患者醫保卡進行資格審查及關系認定;每次進行上門服務都要進行『家庭醫生服務簽約』,具體包括醫院及家屬兩方面的內容:家屬方面需要提供家庭成員代表姓名、聯系電話、家庭住址、家庭情況等信息,醫院提供全科醫生姓名、全科護士姓名、防保人員姓名等信息;最後簽約人員及居民要在簽約單上簽字,表示對上門服務的認可授權。

  上門服務提供的項目包括導尿、鼻飼、簡單傷口處理、采血、日常護理等。

  上門服務收費標准為,視不同級別如普通門診、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知名專家等級別,出診費用有所不同,基本等同於醫院內相同項目掛號收費標准,並且可以按照北京市醫事服務費相關標准進行報銷。

  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公立社區醫院只給本轄區的居民提供上門服務。主要服務對象是行動不便的老人和長期臥床患者,屬於公益服務性質,如出診進行導尿時需要的注射器、手套等一次性用具,都不會對患者進行收費。

  上述負責人說,這種上門醫療不會提供輸液、注射類服務,因為存在一定風險。

首頁  上一頁  [1]  [2]  [3]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