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樹被罰4.99億。一旦錯了,發審委員並不直接承擔責任,其最嚴重的結果只是退出發審委。2012年,新大地造假上市『過會』成功,案發後,7名委員中有6人退出創業板發審委。在萬福生科造假上市案中,券商、保薦人和萬福生科控制人均受到處罰,但當時的發審委員並未追責。
『IPO不審行不行?』2012年初,時任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將這個問題拋給了證監會發行部官員和發審委委員。郭樹清之問,至今沒有清楚的答案。
不管是在哪個資本市場,審核都是必須的關口,只是審核的環節與審核的主體不同。
在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的納斯達克市場,發行審核只做形式審查,而不審核公司的真實性,後一責任交由券商、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投資銀行等專業機構承擔。一旦出現上市公司造假的情況,不僅是上市公司要遭受嚴厲懲罰,上述各方也要被連坐。與此同時,投資者也能獲得高額的補償。
在眼下的A股市場,散戶是絕對主力,其專業分析判斷能力、承受風險的能力與投資機構有著霄壤之別。如果不審,新上市的的公司泥沙俱下怎麼辦?這麼多年來早已習慣監管層包攬一切的投資者們怎樣纔能躲過被操縱、被收割的『韭菜式』命運?一旦因虛假信息而遭受損失,誰來給予賠償?

改革
一位資深專家告訴經濟ke,過去20多年,整體來看,發審委的專業作用還是瑕不掩瑜,如果要取消審核,就必須有強大的配套改革,有新的力量頂上來,承擔這份責任,讓市場發揮決定作用。
然而,從以往的經典案例來看,中介機構並不靠譜。在博元投資與欣泰電氣造假案中,不論是券商、會計師事務所還是其他本應承擔相應審核責任的『看門人』都假裝睡著了,甚至淪為合謀者為虎作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