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電科『小崗村』
熱熱鬧鬧的大賽辦起來了,李新碩的壓力卻更大了:『如何把調動起來的創新激情落到實處?』
在央企內部搞雙創,李新碩有自己的想法:從國家到地方,推出了一個又一個鼓勵國有企業搞雙創的政策,口子越開越大,可十幾個政策要保證不『空轉』,需要有人來『啃』下橫在『最後一公裡』上的坎兒。
要在央企裝上市場的『手』,李新碩深切體會到,這種自我革命,『痛徹心扉』。
曾有一個讓她印象很深的項目,有很好的市場前景。但按照傳統體制內的培育機制,必須要走立項等流程,『跑下來至少要半年』,可如今技術變革飛快,可能技術迭代只有半年時間,那時再做就沒機會了。她暗下決心,一定要培育新的模式,讓年輕人把他們對市場技術的理解轉化成可利用的產品推廣出來。
『集團黨組的決心特別大。』她表示,3年深耕,『熠星』在體制機制上建立了完整的制度流程,『所有機制流程都通過了集團黨組會,而今在法律上是完全可行的。』
這是一條覆蓋『創意-技術-產品-產業』全鏈條的創新高速通道,兩級孵化模式,針對不同成熟度的項目『量身定做』。對於成熟度較低的『創意』項目,中國電科投入資源進行『零』級孵化,實現『創意到技術』的突破,形成知識產權、樣機和產品雛形等;成熟度較高的『技術』項目,對接社會資本,進行『技術到產業』的孵化,產出成熟產品,直接面向市場。
『熠星』推行開放式的人纔流動機制。孵化階段可保留團隊在原單位的人事關系,在孵化結束後允許返回原單位。這解除了科技人員的後顧之懮,促進創新人纔在不同主體間的良性流動。
『熠星』允許社會資本與團隊組建股份制小微項目公司,同時明確科技成果轉化一定比例的獎勵給團隊,保證團隊在創新活動中的核心作用和智力因素的市場價值,最大限度地激發創新創業的動力與活力。
團隊中有人堅持不下去了,認為『可能永遠看不到天亮』;而李新碩卻甘願當一個『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拓荒者。她清楚這個過程『會是問題一個接一個,會很孤獨,而這正是一個創業者必須有的堅持』。
2016年2月,國務院發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明確下放科技成果的處置權、收益權和分配權。李新碩看到了新機遇:『比較可行的方法是,通過一個跳出體制的第三方服務機構,建立起一套服務於央企、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商業模式。』
於是,中國電科的『小崗村』成立了,2016年3月24日,李新碩和同事完成身份轉變,成為從央企離崗創業的第一批人,『包產到戶』、自負盈虧。
激發每個微小單元的創新活力
切換到創業者的角色後,李新碩反而覺得輕松了。她和團隊共同打造的奇聚聯創雙創服務平臺,如今坐落在成都金牛區一個3000多平方米的創業園區裡。她正在把自己對雙創的理解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
李新碩對於構建央企的專業雙創平臺有著自己的思考。她認為,雙創的根本是國有資本、大中型企業和資源型機構搭臺,各種所有制唱戲,『關鍵要讓體制內外握手』。帶著這樣的思考,奇聚聯創和金牛區政府聯手建起全國首個市民雙創學院。
令當地政府好奇的是,李新碩有那麼『高大上』的央企資源,為什麼願意到社區裡來做這麼細枝末節的事情?李新碩認為:『創投的路上,每一件事都特別具體,都是要一點點去咬掉資源融合的難點。』
她解釋說,這是一個央企特色的孵化器,基礎層是中國電科的技術引擎支持;牽手的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作為事業法人提供教育標准;頂層是一個個小微公司,『這就是國有和非國有資源交互、共生共贏的生態圈』。
去年7月,年輕人李慶帶著自己平均年齡26歲STEAM社區教育團隊入駐園區,當時遇到知識產權保護的難題。入駐後,奇聚聯創的創投經理幫助這個小團隊重新梳理商業模式和架構,運用央企和科研院所的資源背景,幫助他們引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未來學校實驗室專家資源,豐富完善課程體系。李慶說:『一年不到的時間,我們現在已經有3個社區服務點,營收達到200萬元。』
『這是典型的家庭級創投項目。普通市民有很好的想法,卻沒有政策資源、專家資源,憑個人的力量很難摸到這些幾乎在「天上」的資源。』李新碩說,『園區特意為社區青年家庭創業提供了項目培育和投融資的全鏈條服務。很多項目前臺可能就是一個家庭,或是幾個殘疾人,如果背後有非常強大的來自央企和科研院所的資源平臺和技術平臺支橕,能有機會走得更遠。』
『中國有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高技能的人纔,與8億左右的勞動力結合起來,能創造的財富是難以估算的。』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上的這番話令李新碩心潮澎湃。她說:『這正是我們這些年所認定的央企雙創的核心價值所在。』歸根到底,就是『要激發每一個微小單元的創新活力』。
實際上,李新碩在中國電科外建起的創投孵化新生態,符合中國電科的戰略選擇,『我們是共生共贏的生態,有可能某個核心業務由我們做第三方服務,也有可能形成確權的權益關系。』
『先跳出來』的李新碩要做的就是把創業的機制建立起來,把創新的夢想平臺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