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出身的李新碩,真成了一股極具穿透力的電磁波。她從中國電科這個軍工『巨頭』的內部『穿越』到體制外離崗創業,激起一陣強衝擊波。
『創業者』李新碩放棄正處級身份和令人艷羡的幾十萬年薪,吃下央企人纔離崗創業的『第一只螃蟹』,她要搭起一座橋,讓體制內外的資源、資本在這裡順理成章地『握手』,以此激發出央企與社會資源融合創新的力量。
在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體量龐大、掌握核心資源的央企如何從『高冷、神秘』走向開放、包容,並成為『雙創』大潮的中堅力量?李新碩和她年輕的創業團隊要做的是,『讓大象跳起舞來』。
創新大賽激發創意和激情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風潮湧動之前,『不安分』的李新碩已經開始試水。2011年,李新碩和同事在中國電科發起面向集團員工的『藍星』創投大賽。她敏銳地察覺到,傳統的結構和體制讓軍工央企難以應對瞬息萬變的環境和市場,『裡面走不出去,外面的資源也進不來』,央企得天獨厚的優勢正在褪去,『當時希望通過大賽,激發內部青年對創新的激情,喚起央企的內生動力』。
到了『應該面向充分競爭的市場』的時候了。通過3年的集團內實踐探索,中國電科黨組的思路愈發清晰:要在全國推動央企平臺的創投孵化,服務於央企和全社會的青年創業團隊,把中國電科和央企兄弟單位的技術、市場資源和資本融合起來。
那時,北京的大街小巷還沒有飄香的創業咖啡,更沒有過如此大規模的路演。第二屆『藍星』的現場已經『很瘋狂』,包括十幾個在場的廳級領導,『看到青年技術人員對市場的理解和創新的激情,都特別受震動』。
2014年5月28日,生發於『藍星』的中國電科『熠星』創新創意大賽在清華大學亮相,引發諸多『化學反應』。大賽確定了市場化配置資源和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模式,並由此推動科研管理體制的根本轉變——從項目立項申報變為海選擇優;從專家評審變為專家輔導;從立項行政決策變為市場化雙向選擇;從行政撥款變為天使投資。而這些機制體制創新恰恰是央企雙創中的『硬骨頭』。
2016年10月,中央企業『熠星』創新創意大賽正式成為國資委面向所有中央企業的雙創平臺,邁出了央企科技創新生態構建的重要一步。參賽項目達1237項,圍繞著『智慧』和『安全』的核心,涉及大數據與雲計算、人工智能與無人系統、網絡安全和物聯網與新型智慧城市等領域。青年科技人員高漲的創新活力匯集成一股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