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法制  >  社會與法
搜 索
微商三無小店亂象 層層代理分銷機制已經涉嫌傳銷
2017-04-13 15:29:54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網絡配圖

  南京市消費者協會副秘書長曹煒也表示,由於社交平臺不是購物平臺,並不承擔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規定的購物平臺連帶責任,因此事後維權十分困難。

  據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4條規定:『消費者通過網絡交易平臺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但朋友圈裡的交易屬於雙方『私下交易』,並不適用此條款。

  更讓人吃驚的是,一些犯罪分子也以微商為名從事不法勾當。在之前屢屢曝光的毒面膜事件中,不難發現,代理商層層疊疊,組織化趨勢明顯,成本只有10元左右的面膜,層層加價到200元。微商所發送的買家秀圖片,大多是經過PS的美圖效果,甚至其展示的所謂交易記錄截圖都是通過軟件偽造的。由於采取『層層代理』的機制分銷商品,經營利潤和風險一並轉嫁給了最底層的代理。『這種銷售模式,微商成功的要素不是銷售了多少產品,而是發展了多少「下線」,已經涉嫌傳銷!』

  法律存在盲區懲治面臨諸多難題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於微商沒有市場經營主體,只是代買、代銷的關系,目前法規處於空白,不僅監管和維權有一定難度,還衍生出大量問題。

  業內人士表示,從事商事交易應符合一定的商事交易的登記規范,這既是商事交易中對外公信力的體現,也是行政監管部門進行監管的依據,但微商的商事主體界定並不明確。此外,微商們選擇的交易形式也多種多樣,行業規范未能形成,導致微商交易混亂而缺乏約束,信用難以保障。不僅如此,作為初具商事主體形式的交易主體,微商還缺乏規范的財務制度,而微商的利潤一定程度上來自於稅務的逃避。

  『微商以其特有的銷售渠道佔據了大眾的視線,但其銷售路徑的隱秘和非公開模式,也給法律糾紛處理增加了難題。』長期關注電子商務法律問題的浙江贊程律師事務所鄒雨錚律師認為,當前微商領域存在如下幾個方面法律缺失:一是知識產權,特別是商標、品牌的侵權與保護問題;二是營銷模式認定,尤其涉及傳銷領域邊界的是非定性問題;三是微商團隊成員的勞動用工與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四是涉及法律糾紛的管轄與證據的收集與認定,尤其是消費者、品牌商的維權通道。

  顯然,面對發展迅猛的網絡交易市場,相關制約性法律法規已與現實脫節,這讓微商很難得到有效管理。因此,鄒雨錚建議,面對微商『井噴』式發展,應完善相關司法解釋和辦法,健全行業規范及執行標准,積極建立信用體系和第三方認證來規范,避免行業處於無序發展的灰色地帶。『目前微商主要還是依靠朋友圈的熟人信用模式,而要獲得更大的發展,則必須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對品牌質量、交易安全等進行認證和監管。』

責任編輯:焦志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