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法制  >  社會與法
搜 索
車多位少停在哪? 停車難帶給城市多種『並發癥』
2017-04-13 10:46:26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韓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城市車多位少缺乏長遠規劃

  專家認為,造成城市停車難的原因主要是基本車位和出行車位缺乏。

  『我們把停車位分為「基本車位」和「出行車位」,基本車位是指車輛使用者無出行時,供車輛長期停放、相對固定的車位,一般是住宅停車位。基本車位的數量基本等同於城市機動車擁有量,理論上每增加一輛車就需要一個基本車位,屬於剛性需求。出行車位是指在車輛使用者出行時,供車輛臨時停放的車位,其數量與機動車使用量直接相關,不屬於剛需,可以調節。』周濤說。

  一方面,由於汽車擁有量快速增長,基本車位缺口越來越大。『重慶主城區汽車保有量從2007年的28.2萬輛增加到2015年的110.2萬輛,年均增長10.2萬輛。』周濤告訴記者。

  另一方面,由於居民收入增長、消費增加,出行距離加大,人們對出行機動化程度的要求越來越高,而舒適、私密、便捷的小汽車就成了首選。『重慶主城區的居民機動化出行結構中,地面公交佔比從2007年的69.14%下降到2015年的48.4%;軌道交通從1.6%上昇到12.4%;出租車從10.3%下降到7%;而小汽車從16.4%上昇到31.4%,幾乎翻了一番。』周濤說。小汽車出行量的大幅增加,使出行車位缺口不斷擴大。

  『根本原因是城市建設缺少長遠和系統的規劃。』程德安強調,『我們在進行小區和商圈建設時,只想到給人安張床、給商家騰個位,沒想到車位;只想到會有人來購物,沒想到有那麼多人開車來購物。我們看到了汽車對GDP的貢獻,熱衷於造車、賣車卻忽略了停車,直到停車難全面暴發。』

  供需雙向發力緩解『停車之痛』

  『從經濟學角度而言,停車難問題產生的實質是稀缺資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即有限的車位資源和日益增長的汽車需求間的矛盾。因此,解決思路主要在於需求側與供給側兩種模式。』重慶規劃展覽館規劃研究中心總經理常延聚說。

  常延聚告訴記者,從國際經驗來看,需求端主要以經濟手段和替代手段為主。前者通過收費等形式抑制停車需求,如英國倫敦為限制車輛進入中心城區,從2000年起提高市區停車費用,且進入者要繳納額外的『擁堵補償費』。

  『此外,1962年日本出臺法律,規定車主在上車牌時必須提供車庫證明,確保在距離住宅直線距離2公裡內有存車場所。偽造車庫證明、有車而沒車位都屬於違法行為。北京市曾在1998年推行類似的「有位購車」制度,但由於出現虛開車位證明亂象,政府無法精准掌握市區的車位數量,這一具有前瞻性的舉措於2004年取消,非常可惜。』程德安說。

  專家認為,替代手段重點則在打造舒適快捷的公共交通系統,減少私家車的使用頻次。如日本通過修建科學便利的公共軌道交通,使市民樂於接受,進而減少了私家車的使用。『所有城市交通政策的出臺、資源的配置、設施的建設均應以落實「公交優先」為第一要務。』周濤說。

  但一味抑制需求不能體現以人為本的發展目的,還應從供給側著手,在不過度限制市民停車需求和不佔用過多土地面積之間尋找平衡點。

  業界人士建議,不妨將停車設施納入重點民生工程,遵循『以配建停車為主、路外公共停車為輔、路內停車為必要補充』的原則,合理增加停車用地供給。

  『可以建設集約化程度高、適應性強的立體停車樓,實現停車空間的縱向合理分布,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的「車容率」。』常延聚說,『一個平面車位平均佔地面積為27.5平方米至35平方米,而立體車位只需0.9平方米到7.5平方米,優勢明顯。』

  同時,應加強智慧交通的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的頂層搭建,形平方米成統一的停車信息管理、查詢平臺,減少因排隊或尋車位產生的靜態擁堵。

  不僅如此,業界建議,還可以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公共停車場的建設運營,按照『誰投資、誰建設、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讓市場機制促使停車行業向前發展,提高用戶體驗,實現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的有機統一。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