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哪些缺陷?
——並非所有環節都能被攝像頭監控
盡管積極因素顯而易見,但在實際操作中,校園食堂後廚的監控直播仍存在一些缺陷。
例如,遼寧傳媒學院學生劉偉告訴中新網記者,該校兩個食堂的就餐區都安裝了直播後廚的顯示屏,但他觀察發現,很少有學生把目光注意到顯示屏上。
劉偉說,『監控都擠在一個屏幕上,每個區域的監控顯示的范圍就很小,不夠直觀,而且食堂做飯的時候,學生還在上課,因此起到的監督作用並不大。』
中新網記者在登陸青島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還發現,打開食安亮化工程專欄裡的直播鏈接,存在黑屏現象。對此,青島食藥監局科技處工作人員告訴中新網記者,他們已發現該問題,技術人員在抓緊調試,主要原因是一些瀏覽器、Windows版本不兼容。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沈巋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則認為,校園的食品安全涉及多個環節,包括原料采購、加工制作、清洗消毒、食品儲藏、用水衛生等。
『並非所有關鍵環節都能通過安裝攝像頭來全面揭示。』他說。
校園食安環境如何改善?
——擴大知情權范圍,注重營養標准
基於視頻監控存在的局限性,沈巋對其作為普遍性、強制性的標准進行推廣持保留意見,他表示,目前條件還不夠成熟。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劉俊海告訴中新網記者,除了後廚的操作,公眾知情權的范圍還需繼續擴大。『例如,食品是否定點采購、食材是否過期等,都應當是透明公開的。』
因此,他建議相關部門發布關於校園食品安全監管的部門規章,把經驗上昇到頂層制度設計,建立協同共治的校園食品安全生態環境。
沈巋還指出,中小學、托幼機構的食品安全標准應該不同於成年人的標准,由於青少年的身體處於快速成長的過程,對他們而言,還應包括營養標准。
『營養不良對處於發育期、成長期的青少年而言,也是一種不安全。』他說。(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 (中新網北京4月11日電/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