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送轉『數字游戲』或成謀利手段
上市公司分紅是投資者從上市公司獲取股權收益的重要途徑,在俗稱的『分紅』概念裡,除了現金分紅,還包括送紅股、轉增股。與付出真金白銀的現金分紅相比,送轉股的『數字游戲』受到部分上市公司青睞,甚至成為部分董監高謀利的手段。
Wind資訊數據顯示,今年以來,1060家公布年度分紅預案的上市公司中,189家含有轉增股預案、24家含有送股安排。與擬現金分紅的公司家數比,擬送轉公司家數並不多,但191家擬轉增股的公司中,有103家擬10股轉增10股或以上。
一些上市公司實施高送轉的同時,卻沒有現金分紅預案。如合眾思壯、金利科技在2016年報告期分紅安排中,擬10股轉增30股,沒有現金分紅安排。這兩家公司去年歸屬上市公司淨利潤分別為9645萬元、1.85億元;分別增長59%、470%。
『送股、轉增的實質只是股東權益的內部結構調整,對淨資產收益率及公司盈利能力沒有任何實質性影響,只是賬面上的數字游戲。』陳紹霞說,但在過去一段時間,不少股民將送轉股、特別是高比例送轉股,當成是公司『利好』,使股票價格波動加大,給炒作提供了空間。
監管層對高送轉也早有注意。劉士餘日前表示,資本需要流轉,但前提是董監高把公司搞好了再走,有的董監高把上市公司搞壞了後,留下少部分股份不要了,或者直接清倉走人,被市場稱為『吃相』很難看,這個賬到了『秋天』也要算。
仍需多舉措鼓勵現金分紅
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是回報投資者的基本方式,是股份公司制度的應有之義,也是股票內在價值的源泉。但與成熟資本市場相比,我國上市公司分紅比例仍較低,仍需多舉措鼓勵現金分紅。
有觀點認為,買股票是看未來,只要公司具有成長性,即使不分紅,股價也可以上漲。『但這種股價上漲的回報不是上市公司給的,是投資者潛在的溢價轉讓得來的收益。如果上市公司不給股東分紅,對這個公司的股票買賣,其實就是燙手山藥的擊鼓傳花。』劉士餘說。
『在企業快速成長階段,充足的現金流可以為企業擴大規模提供保障,但企業如果過了快速成長階段,進入成熟期,大量現金放在公司就可能導致盲目投資或閑置,理應進行現金分紅,回報投資者。』信誠資本基金經理楊仲華說,上市公司可以因為長期發展需要暫不分紅,但不可以多年不分紅。
陳紹霞等業內人士建議,如果上市公司有大量資金閑置,可以從制度上要求上市公司制訂使用計劃,如果沒有計劃,即應分配給股東;此外,還應從制度上鼓勵上市公司季度分紅、發放特別股息等,使投資者形成更穩定的分紅預期。
證監會也在近期表態,將進一步加強監管,研究制定對付『鐵公雞』的硬措施,對具備分紅能力而不分紅的公司進行監管約談等。據了解,監管部門正在就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和高送轉等相關政策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