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法制  >  國內
搜 索
"僵屍企業"僵而不死 政府為何要給其"續命"
2017-04-06 14:35:2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黃鑫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原標題:為何有企業僵而不死——如何處置『僵屍企業』(上篇)

  『僵屍企業』佔用了大量資金、土地等寶貴的發展資源,消耗了大量社會財富,卻不產生任何經濟效益。在市場化改革全面深化階段,要深刻認識處置『僵屍企業』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對『僵屍企業』養癰遺患,將喪失改革的政策窗口期,未來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就業安置等問題,不利於社會穩定——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標准,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有效處置『僵屍企業』,推動企業兼並重組、破產清算,堅決淘汰不達標落後產能,嚴控過剩行業新上產能。

  處置『僵屍企業』的工作已開展多年,但日前又有新聞稱,某地限產企業名單中出現了『僵屍企業』。此前,『僵屍鋼企』死灰復燃的消息也是不絕於耳。『僵屍企業』為何『僵而不死』?處置過的『僵屍企業』為何能死灰復燃?帶著這些問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了多位專家學者。

  五行業『僵屍企業』多

  『僵屍企業』是經濟學家彼得·科伊提出的一個經濟學概念。『「僵屍企業」是指那些長期虧損、扭虧無望、生產停滯,要靠輸血存活的企業。這些企業消耗了大量資源,給社會造成了不穩定因素,使得我國結構調整、轉型昇級步伐難以積極推進。』中國企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兼理事長朱宏任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說。

  『僵屍企業』主要集中在哪些行業呢?江蘇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志彪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目前我國煤炭、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等行業『僵屍企業』比較集中。企業規模大、附加值低、行業產能嚴重過剩,是『僵屍企業』具有的共同特征。

  此前,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僵屍企業研究報告——現狀、原因和對策》顯示,『僵屍企業』比例最高的五個行業分別是鋼鐵、房地產、建築裝飾、商業貿易和綜合類。從地區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僵屍企業』比例較高。

  《報告》還顯示,國有和集體企業中、大型和中型企業中的『僵屍企業』比例最高,但由於基數比較小,大部分『僵屍企業』還是小型企業。據了解,國資委目前已經全面梳理出中央企業需要專項處置和治理的『僵屍企業』和特困企業2041戶,涉及資產3萬億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永偉強調,很多學者都按照『持續虧損3年以上且不符合經濟結構調整方向』的標准來界定『僵屍企業』。但是,僅僅看經營收入、利潤等財務指標並不能完全判定一個企業是否還能生存,還要從行業發展前景、企業競爭力、內部機制等多個角度來評估,在實際工作中主要看這家企業還有沒有生存的希望。

  阻礙市場化進程

  『僵屍企業』具有吸血性和傳染性。不同於因市場或資產等問題一時陷入困境的企業,『僵屍企業』已經失去了自己的造血功能,長期要靠政府補貼、銀行貸款等來生存,還有可能拖垮試圖兼並重組它的健康企業。

  對於『僵屍企業』的危害,劉志彪分析說,一是它佔用了大量資金、土地等寶貴的發展資源,消耗了大量社會財富,卻不產生任何經濟效益;二是它使經濟體系一方面佔用資源,另一方面繼續沈淀資源,是國民經濟粗放發展、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三是它有可能引起系統性、大面積金融危機。『僵屍企業』不死,背後靠銀行信貸支橕,累積下來就會形成巨大的資產泡沫和金融危機因素;四是如果『僵屍企業』不死,行業內的優秀企業就得不到足夠的市場份額和市場空間,特別是有的『僵屍企業』甚至繼續擴大生產,不願退出,這就打亂了行業調結構、去產能、降虧損的國家行動。

  『在市場化改革的全面深化階段,要深刻認識處置「僵屍企業」的必要性與緊迫性。』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秦海林向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進一步強調,『僵屍企業』不及時處置,將遲滯我國市場化進程,阻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對『僵屍企業』養癰遺患,將喪失改革的政策窗口期,未來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就業安置等問題,不利於社會穩定。

  朱宏任指出,『僵屍企業』問題凸顯,與當前經濟發展的三個大背景有關。一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外部經營環境更加嚴峻,一些技術、管理等相對落後的企業難以適應新的形勢,調整昇級跟不上市場變化而陷入困境。二是一些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導致產品價格持續下降,企業效益下滑,有的行業甚至陷入全行業虧損,企業經營更加困難。三是市場機制不健全,仍存在一些體制機制障礙,導致『僵屍企業』難以依據市場規則順利退出。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