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業態遭遇『成長的煩惱』
『互聯網+』的共享經濟相對傳統的資源匹配模式有了質的飛躍。然而,在這樣的飛躍中,作為全新業態的共享經濟卻在資本的裹挾中快速生長著。而互聯網時代商家、平臺和消費者所在地的分離,新業態監管『無據可依』以及誠信體系尚待建立的客觀現狀也給這一行業的淨化和監管帶來了新的難度。
『上海的無樁共享自行車投放總量達45萬輛,有樁共享自行車8萬輛,城市的承載力已經接近飽和了。』上海市自行車行業協會總工程師徐道行說,截至今年2月,上海已有超過30家企業開展共享單車業務,注冊用戶超過450萬,還有企業打算前來『搶灘』,『未來一旦平臺倒下,誰來收尾就將成為一個問題。』
商家、平臺、消費者都不在一個地方,消費卻依然可以實現,這是互聯網經濟的魅力,但也給消費維權和監管帶來了種種難題。
以互聯網民宿行業為例,互聯網民宿企業對資源的審核很多時候僅僅是基於房東上傳的內飾照片等,對其是否具有營業資質、消防條件如何、實際的地址和交通便利程度、是否如描述中聲稱提供的設備設施實際狀況等問題均沒有足夠的核查。
此外,誠信體系的缺失也是共享經濟企業面臨的一大共性問題。共享單車被上鎖、二維碼和車架號被刮壞、藏進綠化帶和自家車棚甚至還有網民直播將共享單車扔進河裡……共享資源遭遇惡意損毀後常常面臨難以追責的局面。
監管『小步快跑』追上新業態
寧海說,對1300名消費者進行的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消費者認為共享單車值得推廣;從民宿的體察結果來看,也有高達67.5%的體察者喜歡民宿的個性化特色,這說明消費者對共享經濟是非常歡迎的,『企業應在提昇服務質量和服務態度、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方面下功夫。』
『隨著上海的共享單車市場進入了「飽和」時代,企業如何更好地服務、政府如何精准監管將成為市場新的主題。』徐道行說,上海多部門接下來一段時間還將推進停車位『電子地圖』建設,避免共享單車『泛濫』給周邊居民帶來困擾。
上海市質監局標准化處副處長孟凱介紹,目前,共享單車的相關團體標准已經完成編制,三個系列團體標准由上海自行車行業協會和天津市自行車電動車行業協會牽頭,包括了生產企業、運營企業、檢驗檢測機構,這也是國內首個依托區域協作制訂的團體標准。
孟凱說,《共享自行車技術條件》產品標准主要針對共享單車產品質量和安全要求,根據共享單車特點增加了車輛維修要求和報廢時限要求,實現產品質量全過程管理;而《共享自行車服務規范》則包括了居民關心的設施設備維護要求、押金管理、投訴舉報使用人誠信體系管理和使用者傷害賠償等內容。『市場主體自我制定、自主承諾執行的團體標准上線後,企業未來就需要按照標准執行,標准將有助於強化市場主體自律,促進新生行業的規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