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3月14日電題:細數理財消費五大『坑』:老騙局還在上演,新『套路』又登場
『存單變保單、信用卡海外盜刷、P2P圈錢跑路,現貨交易欺詐……』金融消費、投資理財領域的老騙局還在不斷上演,新式『套路』又輪番登場,讓普通投資者眼花繚亂,無從甄別。在資產管理行業統一監管政策行將落地的大背景下,普通投資者的金融安全依然備受關注。個人理財消費有哪些『坑』?普通投資者如何應對?
【『坑』一:信用卡盜刷靠『自救』】
『您尾號為XXXX的信用卡在海外網站消費3998美元。』許多信用卡用戶收到此類短信提示時纔意識到自己遭遇了信用卡海外盜刷。但當持卡人致電銀行要求取消支付時,銀行卻表示沒有權利單方面取消。持卡人只能通過凍結卡片、向警方報案甚至用ATM機取現等『自救』動作證明卡在身邊,而後向銀行和警方提供護照信息、出入境記錄、個人聲明等材料,相關流程繁瑣且耗時日久,許多人仍無法完全追回損失。
應對:當前銀行卡盜刷事件頻發,這是還在不斷上演的老騙局。但是相關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或條例仍未出臺。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提高個人風險意識,境外刷卡消費時及時保管好卡片和個人信息,並通過向銀行申請關閉海外無卡支付、購買『盜刷險』等方式提前預防風險。
【『坑』二:存款一不留神變理財】
走進銀行網點要求存款,卻被客戶經理拉著推銷理財產品,儲蓄存單不經意間就買成了保險產品、銀行理財、信托計劃、基金專戶甚至券商資管計劃等等,而大量此類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投資標的完全不同且結構復雜。部分銷售人員在推薦過程中大談收益避談風險,甚至出現強制性交易等行為,這類老騙局令許多投資者蒙受不必要的虧損。
應對:近期監管部門關於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即將落地,銀行、保險、信托、基金等各類資產管理機構的統一監管,有望使得市場上紛繁復雜的理財產品回歸簡單、透明,打破剛性兌付,遏制資管產品層層嵌套、無序加杠杆等行為。對於投資者來說,也需保持警惕,遇到所謂的高收益產品時切忌盲目跟風,冒險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