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斬獲季軍:發展均衡,含金量最高
2016年浙江的經濟社會發展可圈可點。
2016年浙江的GDP總量與廣東、江蘇、山東相比,有著不小的差距。2016年浙江的GDP總量為46485億元,排名第四位;與排名第一的廣東相差33027億元,與排名第三的山東也相差了20523億元。
但是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越了直轄市天津,僅落後於上海、北京兩個直轄市。
2016年浙江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8529元,位居第三位,正在向『4萬元俱樂部』衝刺。不僅如此,浙江的城鄉居民收入比也是全國各省份中最低的,差距最小的。
在數據上呈現出的這抹『新亮色』,跟經濟新常態下浙江的轉型昇級在不斷向『縱深推進』有關。
浙江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近日發布的《2016年浙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浙江第一產業增加值196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051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4001億元,分別增長2.7%、5.8%和9.4%,第三產業對GDP的增長貢獻率為62.9%。
浙江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跟北京、上海有著『同工之妙』,這就不難理解浙江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何以跟上海、北京一起站到了第一陣營。
下面這組數據更具說服力。在2016年浙江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0.1%,佔規模以上工業的40.1%,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為68.5%;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0.9%;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8.6%;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物聯網、海洋新興產業、生物產業、核電關聯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1.2%、16.0%、8.3%和7.9%。
可以說,作為中國首個將信息經濟作為戰略行動提出的省份,浙江的信息經濟也正在改變著浙江的經濟基因,並逐漸接過引領浙江經濟增長的『接力棒』。
信息經濟正是高收入人群集中的行業。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年平均工資最高的是金融業114777元,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12042元,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89410元。
從分布上看,浙江恰好是這些高收入行業最為集中的地區。
不僅如此,《2016年浙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浙江每百戶居民家庭擁有家用汽車45.2輛,平均近半家庭已經擁有汽車。這說明浙江藏富於民。
袁鋼明分析說, 『浙江很多人創業意識比較強,形成了濃厚的營商氛圍,所以,浙江民營企業多,這些人收入也較高,能夠拉動當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長。浙江不僅城市富裕,甚至連農村都富裕,是普遍富裕。在居民收入問題上,正在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有質量的「共同富裕」之路,浙江的發展纔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GDP榜首廣東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排名第六位
廣東經濟總量最大,而居民的幸福感卻沒有達到『最強』。
廣東是第一經濟大省,經濟總量已經連續28年位居第一;盡管如此,廣東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並非居首。2016年廣東省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0296元,排名第六位,與第二經濟大省的江蘇,仍相差了近2000元。
導致廣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落後的原因,在袁鋼明看來主要是城鄉布局所致:『廣東不像北京、上海等城市貧富差異較小,廣東是一個區位經濟差異比較大而且多樣化的地方,不僅有廣大的農村,也有貧困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所以廣東雖然GDP總量最高,但要算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現相對就弱一些。』
但是,值得欣喜的是,2016年,廣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3萬元大關,達到30296元。
廣東之後,下一個叩響3萬元大關的省份會是誰?
從排名來看,福建最為接近。2016年,福建省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27608元,排名第七位,不出意外,在2017年很有可能突破3萬大關。
袁鋼明認同這個判斷:『福建不僅設有自貿區,還被定位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加上廈門目前處在一個加速發展的階段,福建居民可支配收入追上3萬元,是觸手可及的事情,很快就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