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往糞桶裡舀糞的陳國瑞告訴記者,有時候地面結了冰,老巷子裡燈光又暗,挑著裝滿糞便的擔子滑倒,那東西能濺得頭上身上到處都是。
五十多年前,掏糞工人時傳祥和劉少奇主席握手的照片家喻戶曉,很多人滿腔熱情跑到掏糞班拜師學藝、接受教育,『時傳祥精神』激勵了整整一代人安心乾好本職工作。而近些年,人們已漸漸淡忘了掏糞工人的存在,更別說時傳祥那個時代的氛圍了。江興華告訴記者,眼下這批掏糞工大多上了年紀,半輩子跟糞便打交道,早就不在意旁人的看法,跟誰都能大大方方介紹自個兒的工作。年輕人則不同,特別是那些剛當上掏糞工的未婚青年,出去找對象相親,誰也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乾這個的。

清晨6點半,清除二隊的工人們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准備收車歸隊。

『掏糞崗』曾經招5人報了391人
盡管掏糞的工作又髒又累,在旁人面前還有些『難以啟齒』,但從近年情況來看,社會上並不缺乏想要『掏糞』的青年人纔。
城肥清運管理二處政工科科長、人稱『活地圖』的謝華給大眾網記者『科普』了城肥部門的歷史淵源。
城肥清運管理一處的前身是匡山肥料廠,二處的前身則是甸柳莊肥料廠,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濟南,幾乎家喻戶曉。說起當時的掏糞曬糞車間,老工人們都印象深刻。站在濟齊路南頭向北望,除了匡山,滿眼都是肥料廠的大小糞堆,十分壯觀。辛辛苦苦把糞掏回來,晴天得翻曬,雨天得蓋上雨布防止『糞流成河』,這些工作都得靠人乾。
肥料廠改為城肥一處、二處後,起先是隸屬於濟南市環衛局,2010年前後又劃歸到濟南市城管局。2009年,城肥清運管理二處對外招聘5名糞便清除工,吸引了391人報名。最終,來自濟南大學等幾所大學的5名大學生『中榜』,其中4人是本科學歷,1人為大專學歷。按照聘用協議規定,他們至少要在『掏糞』崗位上乾三年。
當時輿論普遍認為,此次招聘的掏糞工均為事業編制工人,工作穩定有保障,是吸引大學生們踴躍報名應聘的重要原因。謝華笑稱,他的孩子也參加了那次招考,不過由於筆試成績不佳,沒能進入面試環節,無緣『掏糞』崗位。
一方面,事業編制崗位對許多年輕人仍然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掏糞工正在迅速減少,卻是不爭的事實。
在謝華的印象中,當年甸柳莊肥料廠光掏糞班就有十五六個,每班十七八人,是個三百來口子的大隊伍。江興華也證實,當年他所在的匡山肥料廠,掏糞隊伍有二三百人。實習期每月發32塊工資,轉正後漲到38塊,雖說不多,但這是正式工人,好歹算吃『皇糧』,一段時間的掙紮和適應後,大部分人都留下來了。近些年,掏糞工數量銳減,眼下,城肥一處共有一線掏糞工68人,城肥二處有40人左右。這一百零幾號人,就是濟南城區僅存的掏糞工『正規軍』。他們大多於上世紀80年代招工進廠,眼下正面臨集體退休的高峰期。
『每年都有不少老工人退休,招進來的新人倒是不多。』謝華坦言,不是找工作的人歧視這個職業,主要是人們現在大多住樓房,用衝水馬桶,機械化清糞越來越普及,再加上近幾年一直在搞老城區家庭旱廁改造,以後大概用不著那麼多掏糞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