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法制  >  法治聚焦  >  新聞
搜 索
類器官可以替代患者試藥嗎?廣東團隊研究有新進展
2023-01-19 14:48:45 來源:中新網  作者:

研究在《細胞》子刊《細胞報告醫學》以研究長文形式發表 楊衿記教授課題組供圖

  中新網廣州1月19日電(記者蔡敏婕)肺癌類器官可以替代患者試藥嗎?廣東團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基於肺癌類器官的藥物敏感性測試結果可准確預測肺癌靶向或化療的臨床療效。該項研究於北京時間18日23時58分在《細胞》子刊《細胞報告醫學》以研究長文的形式發表。

  廣東省人民醫院教授楊衿記作為通訊作者,該院教授吳一龍和教授陳華軍作為共同通訊作者。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都利用動物模型來進行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而隨著生命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他們嘗試著復制和重建人類器官。於是,被稱為『患者的替身』的類器官誕生了。

  類器官,即是指它類似於組織器官。類器官是一種在體外環境下培育而成的具備三維結構的微器官,它取自於體內器官組織,在體外通過特殊的培養技術實現與真實組織器官的高度相似性,並能部分模擬真實器官的生理功能,能准確地模擬腫瘤內部環境以及對於藥物的真實反應,是體外腫瘤研究及試藥的模型。

  肺癌是死亡率第一位的惡性腫瘤,同時發生惡性漿膜腔積液(包括胸腔積液、心包積液和腹腔積液等)的晚期肺癌患者預後更差。

  近十年來,隨著精准醫學時代的到來,除了常規治療手段化療外,基因檢測指導下進行的分子靶向治療可延長晚期肺癌患者的總生存並改善生活質量。

  然而,靶向治療後耐藥機制不明的患者,選擇哪種治療方案克服耐藥性?多線治療後沒有標准治療了,該咋辦?肺癌治療實踐中存在諸多難題與挑戰。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個模擬原始腫瘤形態學和基因組特征的體外藥敏試驗模型來預測肺癌靶向和化療的療效,助力臨床個性化醫療。

  為突破這一瓶頸,楊衿記課題組從2019年11月起致力於3D體外肺癌類器官模型的建立與轉化研究。

  在本項研究中,課題組收集了107例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肺癌患者的214例樣本進行類器官建模,成功地培養了162例類器官,總成功率為75.7%,惡性漿膜腔積液來源的類器官成功率達81.5%,顯著高於腫瘤組織來源的57.7%。

  本研究共同第一作者、廣東省人民醫院博士生張嬋媛在介紹研究項目時稱,為了確保體外模型可以充分反映原始腫瘤的病理表型和基因型,模擬人體器官,該研究進行了病理學和基因組學的驗證,類器官樣本病理學與人體的一致率為77.6%,基因組學(體細胞突變)的敏感性達到70.1%,特異性為97.7%。以上結果證明了類器官可以反映其同源組織的病理表型、遺傳背景和基因表達譜。

  張嬋媛說,在確保體外模型可靠的前提下,用類器官模型替代『人體試藥』,進行了基於類器官模型的靶向和化療藥物的敏感性試驗來預測臨床腫瘤療效,總體准確率高達83.3%。

  據介紹,這是目前國際上肺癌類器官領域預測靶向和化療療效的最大樣本量真實世界研究。該研究基於肺癌類器官的藥敏試驗結果准確地預測了該隊列晚期肺癌患者抗腫瘤治療的臨床療效,基於肺癌類器官的藥敏試驗是晚期肺癌非常有潛力的精准醫學或個性化醫療的預測工具。

  本研究共同第一作者、廣東省類器官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陳澤新博士說,『盡管如此,本研究是一項單中心回顧性研究,雖然樣本量較大,但仍需要多中心前瞻性臨床試驗進行驗證。』他說,類器官對於免疫治療和抗血管生成藥物的篩選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來需要繼續完善培養技術並解決臨床應用壁壘。(完)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