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法制  >  法律時評
搜 索
戰疫的力量,是每一點平凡的匯聚
2022-12-09 13:43:13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抗疫中,我們眾志成城】

  『外地的鄉親們,歡迎你們回來過年!』這些天,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縣長梁高武一段熱情招呼老鄉『回家過年』的視頻,帶著厚厚鄉音、濃濃暖意傳遍網絡。

  疫情防控政策持續優化,『回家過年』可以安排上了!連日來,各大訂票平臺上機票搜索量猛增,其中,查詢臘月廿五到除夕機票的,達到三年來最高點。

  『回家過年』,短短四個字,對經歷了三年抗疫奮戰的人們來說,不僅僅是『回家』『過年』那樣簡單,它記錄了三年來全國人民的眾志成城、守望相助——我們攜手同心、共同抵御了100多起大規模聚集性疫情的襲擊,在新冠病毒奪去全球數百萬人生命的時刻,始終將中國大地上的發病、重癥、死亡比例限制在全球最低水平,14億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護……

  三年來,每個人都是這場戰疫的主角。白衣天使、社區乾部、快遞小哥、志願人員,還有億萬普通百姓……那一張張無私無懼的面孔,永遠銘刻在這段難忘的歲月裡。

  銘記,以命相搏的最美逆行

  時間回到2020年,疫情暴發之初。

  新冠病毒肆虐武漢,『最美逆行者』聞令而動,最精銳的力量向風暴眼集結,最優質的資源向決戰地匯聚。

  『我有抗擊非典的經驗,讓我去!』『我和爸媽說了要去武漢,我爸也是軍人、老黨員。』『我是黨員,讓我去!』『我沒得娃兒、沒得後顧之懮,派我去!』……

  『號令一下達,沒有一個人退縮,請戰的電話、微信一個接著一個。』海軍軍醫大學醫療隊政委陳宏偉忘不了那時的情景,『那是病毒最瘋狂的時刻,大家抱定了以命相搏的決心!』

  在陸軍軍醫大學醫療隊,有7名年齡在50歲以上的專家,被稱為『50後』突擊隊。收治患者第一天,病區副主任任小寶說:『第一天是關鍵,我必須守在陣地!』

  『疫情就是命令,作為一名老兵,我必須上!』與任小寶同歲的李琦教授也第一批走進病房。那天,他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一口氣查清了37名患者的基本情況……

  厚重的防護服,讓患者始終沒看到那些醫護人員的『真容』,但能真切感受到他們滾燙的心。『你們的名字我都存了檔,我會永遠記得你們!』一位80多歲的老人從火神山醫院康復出院,他將一件『寶貝』鄭重地貼身收藏起來——這是一張藥品說明書,在它的上面,老人密密麻麻記下了醫護人員的名字和電話號碼。

  這張薄薄的紙片,見證了『最美逆行者』武漢戰疫的傾情付出。

  這就是中國——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了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迅速切斷了高致命病毒的迅猛傳播,有效遏制了疫情的大面積蔓延。

  難忘,不知疲倦的日夜堅守

  2021年,德爾塔變異株來襲,疫情一度波及20餘個省份。各地迅速行動起來,無數志願者、社區工作者挺身而出,在第一線忘我工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生命健康、社會發展造成的影響。

  午夜,時針早已劃過零點,江蘇省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聯合流調中心江寧區辦公點仍燈火通明,電話鈴和鍵盤敲擊聲此起彼伏。

  南京市疾控中心急性傳染病防制科副科長丁松寧對那個時間記得很清楚——2021年7月27日2?40。『當時,流調工作信息群一陣屏閃,上面寫道:「確診病例王某,80歲,女性,方言口音重,記憶力較差……@聯合流調二組,請接收信息!」』

  『收到!』丁松寧隨即根據系統提供的聯系方式,撥通患者電話……『為什麼對時間那麼敏感?因為我一定要確保24小時內完成流調,早一秒鍾,就能避免更多人被病毒感染!』

  黃耀民是湖南張家界市一家中醫院的醫生。2021年的夏天,同樣讓他印象深刻。

  2021年7月29日,張家界報告發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200餘名游客滯留於此,分別隔離在全市14家酒店。8月9日,黃耀民響應市裡倡議,來到定點隔離酒店當志願者,他的工作就是每天為隔離人員量體溫、進行核酸檢測,處置緊急情況。

  『黃醫生,請馬上到412房間,住在這裡的劉女士病了。』掛上電話,黃耀民掃一眼手機屏幕:凌晨2?30。他迅速穿上防護服,來到隔離者房間。

  『我心慌、胸悶,四肢麻木……』經過聽診、問詢,黃耀民發現劉女士身體並無大礙,只是曾經遭遇車禍留下了後遺癥,一緊張就會出現這類癥狀。這次,是因為被隔離後思慮過重犯了病。經過心理疏導和按摩治療,劉女士的癥狀明顯緩解。當濕氣蒙住了護目鏡,黃耀民纔發現,全身衣服已被汗水浸透。再看一眼時間,已近4?00……

  人性的偉大往往蘊藏在一件件平凡小事中。爬樓、敲門、掃碼、登記……看似一『掃』而過的背後,是無數志願者、社區工作者的辛勞與付出,是許許多多普通民眾的嚴格自律、積極配合。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是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讓我們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珍藏,無微不至的生命守護

  疫情波瀾起伏,總是猝不及防。誰能想到,2022年,奧密克戎變異株席卷全球。

  3月初,奧密克戎突襲吉林。寒風席卷漫天飛雪,吉林,迎來與病毒的正面交鋒。

  彼時,普通航班銳減,全國各地的支援包機卻一架接一架落地長春。像每一次『會戰』一樣,遼寧、陝西、山西、湖北……10多個省份、近5000名醫護人員星夜兼程,馳援吉林。西安交大第一附屬醫院醫療隊隊長韓建峰剛剛在西安抗擊完德爾塔,又帶領135人來到吉林迎戰奧密克戎:『再難再累,也要幫吉林扛過去!』

  『哇』的一聲啼哭,新冠肺炎定點醫院裡,一名嬰兒順利降生。吉林省人民醫院新生兒科護士長高嵩對那天記憶猶新:『40多天前,懷孕36周的待產婦王某和丈夫確診新冠肺炎入院。住院第4天,她突然出現羊水破裂。』

  在『紅區』做手術,如何能避免嬰兒交叉感染?冒著自身被感染的風險,醫護人員開啟了一條無縫對接的『三區兩通道』——第一時間將嬰兒放入准備好的密閉保溫箱內,迅速從『紅區』產房送至半污染區,接著將嬰兒轉移至第二個密閉保溫箱內,轉交給『綠區』新生兒過渡病房的醫護人員……

  類似的感人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在上海臨港方艙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護士王夢婷度過了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在她的身旁,集中了方艙中的高齡患者。『他們是需要吸氧的老人,每隔半小時到一小時測一次血氧飽和度,低於95%就要吸氧,低於90%則要采取面罩吸氧等措施。』。

  『我們把他們安排在離護士臺最近的地方。照顧他們,就像是我們自己家的老人!』王夢婷動情地說。

  用生命守護生命!三年來的日日夜夜,我們每個人都能體會到這句話沈甸甸的分量。(記者崔興毅)

責任編輯:焦志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