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法制  >  社會與法
搜 索
剖析天價茶頻現現象:茶葉好壞真假全憑專家一張嘴?
2018-05-02 09:34:03 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黃仕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定價隨意,天價茶頻現;茶葉好壞、真假全憑專家一張嘴

  如何規范炒作盛行的『茶江湖』

  『牛欄坑肉桂』茶2.9萬元一斤、西湖龍井明前茶2萬元一斤、普洱老茶4萬元一餅,甚至連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眾茶葉也能賣到數萬元一斤……近年來,茶葉市場上頻現『天價』茶,以致專業茶友和普通消費者圍繞『天價茶』究竟是物有所值還是過度炒作的討論從未停止。同時,茶葉市場又頻頻曝出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等亂象,卻鮮見權威的鑒定與查處。不少消費者提出疑問:茶葉的價格和真假誰說了算?市場如何更好監管?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數萬元一斤不愁賣

  『最後兩斤「明前茶」,再不買就只有等明年了。』日前,記者走訪重慶南橋寺茶葉市場,多個商家不遺餘力地向顧客推銷著店中的『明前』永川秀芽、西湖龍井等茶葉。其中,價格最低的是永川秀芽中的一款茶葉,為3000元一斤,而最貴的則是西湖龍井,價格達到了每斤1.5萬元。一位店主向記者介紹,茶葉市場中的大部分店鋪,早在三月初就打起了『春茶上市』『明前茶』等招牌,由於春茶出現的時間短、數量相對較少,成本價也有所提高,因此零售的單價就上去了。

  1.5萬元一斤的龍井雖貴,但和大紅袍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重慶的茶葉批發市場裡,標價幾千元、上萬元的大紅袍比比皆是。更有甚者,一家大紅袍專賣店,有一款『鎮店之寶』——6.8萬元一斤的極品大紅袍。該店負責人說:『這是由最古老的那幾株母樹嫁接的第二代茶樹產的茶,非常珍貴。6.8萬元一斤,我不是很想賣。』

  『品質茶葉,價格不論多高,都有人買,甚至還會供不應求。』南橋寺茶葉市場上另一位店主周先生稱,懂茶和喜歡喝茶的人都知道,清明節前采摘的第一撥新茶最為珍貴,價格高點也是理所當然。『今年我店中賣出好幾款單價超八千元的茶葉,而巴南區產的銀針,早已賣斷貨了。』記者走訪發現,在重慶的茶葉市場裡,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的高檔茶並不少見,並且這些天價茶並不缺買家,追捧之風有愈演愈烈之勢。 『天價茶葉,滿足了人們的「身份需求」。』重慶一位『老茶官』告訴記者,這幾年來,人們的消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消費高檔茶的人越來越多。消費的人多了,茶葉的價格就水漲船高。面對數萬元一斤的天價茶葉,不少消費者表示疑惑:好茶雖珍貴,但竟然能被冠以幾萬元一斤的價格,是否有點兒誇張? 『茶江湖』裡炒作盛行

  從事茶葉銷售已經十餘年的王芳稱,如今茶葉市場的炒作之風盛行,所謂天價茶,很大程度上是炒作出來的。在一個沒有規范的市場裡,茶的叫價隨意性也很強。『明前龍井賣到5000元左右一斤的價格還可以接受,我從來沒買過超過萬元價格的,龍井茶還沒有奢侈到這個地步。』王芳說。

  但也有茶商表示,昂貴的茶有其一定的價值,以西湖龍井為例,茶商先請懂茶的內行人到茶農家收購茶葉,知道這個茶葉產自什麼區域、什麼時間段、茶樹的年份,這樣就保證了茶葉的基本品質。然後,對茶葉進行精加工,接下來,就是對茶葉進行精挑細選,做到大小顆粒基本一致。從最初收購的每斤3000元的明前茶,8斤裡挑一斤,成為頂級龍井;其次,再從每斤2500元、每斤2000元的裡面進行挑選,它們每斤的價格就在1.5萬元至2萬元之間。『精挑細選之後,龍井茶不再是農副產品,而成奢侈品。』王芳告訴記者,決定一種茶葉是否價格昂貴有三個因素:樹種、工藝和保存,其中樹種和工藝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國的茶葉生產,還傾向於傳統種植和制作,強調產地、工藝和個性化差異;強調不同地域甚至不同茶師工藝的細微差別。 『某種程度上,茶是一個與文化、生活方式相關的消費產業。』重慶市消費者協會的工作人員劉女士認為,茶價很難用其成本來衡量。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王慶曾指出,近年來,市場上天價茶、山寨茶、以次充好、以舊摻新等銷售『潛規則』頻現,並且茶葉好壞、真假全憑專家一張嘴,這讓原本就缺乏科學評判標准的茶葉市場更加混亂。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葉啟桐說,靠炒作忽悠消費者,是對茶文化和消費者的傷害。茶葉交易有待『標尺』規范茶葉真假到底有沒有人說了算?茶葉品鑒論爭誰能『一錘定音』?茶葉價值到底誰來認定?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茶葉行業並沒有可以對茶葉真假、價值進行權威判定的機構,也缺乏科學的認定標准,關於品級、價格的高低,只是各家茶葉生產廠家自己根據質量等級進行評定,但『自說自話』的標准並不具備太大的參考和指導價值。重慶一茶樓的負責人龐建說,由於目前我國沒有詳細的茶葉等級標准,茶葉的鑒別就成了一個難題。雖然相關部門也會對市場上銷售的茶葉進行抽檢,但主要是檢查茶葉農藥含量是否超標,以及包裝是否符合標准,而茶葉的質量抽檢力度由於檢測手段等原因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龐建還表示,盡管許多消費者都寄望於成立權威的茶葉鑒定機構,構建科學的茶葉標准體系,但因受中國茶葉種類繁多及具有鮮明地理特征的制約,很難建立統一的評判標准。事實上,即使某些品種的茶葉已經有相應的評定『標尺』,但只能起到參考作用。例如鐵觀音,根據現行茶葉評定標准,雖有感官評級法,但並不能普遍適用,還要結合不同季節、不同山頭、不同風格的具體情況而論。

  據介紹,國內茶葉市場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茶葉質量安全管理制度沒有很好地建立。很大一部分市場缺乏規范的管理制度,尤其在市場准入、商品質量安全管理、經銷商臺賬、索證索票、消費者投訴制度等方面都沒有很好地建立,無法建立產品的可追溯體系,一旦發現質量問題,市場無法召回產品和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中國在世界上是產茶大國,但還不是產茶強國。』有茶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中國茶產業缺少龍頭企業帶動,通過提高茶產業的集中度,建立標准化的工業模式,打造有影響力的茶品牌,可以促進市場整合,有利於推動茶產業更好地走向有序。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