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5天,就診272次,算下來,每3天就去一次醫院!對剛當上媽媽半個月的小李來說,兒子來得實在太不容易了。
兩年時間裡,她的一連串遭遇令人唏噓。

上廁所時突然暈倒
口吐白沫、四肢抽搐
小李第一次到醫院,是被120救護車緊急送來的,當時整個人神智不清、陷入昏迷。那是2015年10月15日,她已懷孕6個月。
小李做文職,出事前,像往常一樣在下沙的單位裡上班。因為感覺左下肢酸脹、抽筋,到了中午,她便在辦公室休息,等著同事給她帶飯。
午休時,她起身上廁所,突然『?當』一聲,暈厥倒地,頭直愣愣地撞在了水泥地上,頭破血流,還口吐白沫、四肢抽搐。
隨後,小李被同事緊急送到附近的醫院。此時,她已心跳驟停,處於猝死狀態。
應可淨教授清楚記得當時搶救的場景,一邊是急診醫生立即為小李做心肺復蘇,另一邊,監護室、呼吸內科醫生都趕了過來,進行多學科團隊會診。B超發現,小李左下肢有靜脈血栓形成,肺動脈壓力也比標准高了一點。應可淨教授當機立斷,患者很可能是大面積急性肺血栓栓塞癥,又叫肺栓塞。
據了解,並發心髒驟停的肺栓塞,經搶救後的生存率不到5%~10%。
調查表明,中國妊娠合並肺栓塞,居孕產婦死亡原因的首位。
孕產婦是肺栓塞高危人群
警惕孕期單側下肢腫脹
兩天後,小李蘇醒了。她只記得自己在廁所摔了一跤,其他記憶一片空白。
應可淨教授說,肺栓塞70%~95%是由於位於身體各處的深靜脈血栓脫落後,隨血液循環,進入肺動脈及其分支引起的。『孕婦因為子宮增大壓迫血管,血液處於高凝狀態,是深靜脈血栓及肺栓塞的高危人群。』她解釋,如果孕產婦發現小腿單側腫脹、疼痛,要當心這條小腿裡有靜脈血栓了。
小李這纔回憶起來,出事前半個月,她感覺自己左下肢酸痛、腫脹,當時以為自己缺鈣,多補補鈣就好了,也沒有重視。沒想到,這其實是肺栓塞發病前的『信號』。
再加上她是做文職的,平時走動少,吃的都是高脂高蛋白的食物,血液粘稠度更會增加。
醫院呼吸內科護士長王雲丹也是當媽媽的人,她說:『(小李)一醒來,人躺在ICU病房,再知道孩子沒了,很可能心就死了。』
怎麼辦呢?醫院精神衛生科醫生為小李進行心理調節,醫護人員們也盡力寬慰她。
這個1米7的高個子姑娘,也有顆強大的內心,她感謝每個幫助自己的人,慢慢重拾了笑容。出院時,她對著鏡頭比起了『耶』。
再懷孕,全程接受抗凝治療
孕產婦不宜久坐久站久臥
出院後,小李漫長的復診之路也開始了。
治療下肢靜脈血栓,她在呼吸內科找應可淨教授復診。摔倒時,前額和後腦勺留下了兩個長長的傷口,需要皮膚科醫生的幫助。
醫院造口及疑難傷口專科副主任護師胡宏鴦說,因長期用藥的影響,以及血液本身不容易凝結,小李的傷口反復潰瘍,治療了一年多,最後纔痊愈。
在胡護士眼中,小李很堅強,總是將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大家。『你們可能無法理解,傷口反復發作有多痛苦,睡覺時甚至都無法平躺,一碰到很容易磨破,她卻從不抱怨。』
對小李來說,自己最大的心願,還是想當媽媽。今年三月初,她再次懷孕。
得知消息的應可淨教授,又高興又擔心。經歷過肺栓塞再次懷孕的人群風險更高,很可能再次面對生死關卡。
『說實話,如果是我女兒,可能都不建議她懷孕。』應可淨教授說,面對小李殷切的懇求,她找來產科梁峰冰醫生,共同保駕護航。
每隔三天,小李就要到醫院來一次。抗凝治療從藥物改為注射,每天上午、晚上各一針,手上、肚皮上到處都是針孔,最後甚至下不了針。
應可淨教授和梁峰冰醫生,為她寫下了仔細的注意事項。兩位專家也想給廣大孕產婦提個醒,避免肺栓塞的發生,注意以下幾點——
孕產婦不宜久坐、久站及久臥,每保持一個姿勢一段時間,應該適當運動下,或抬高雙下肢,或適度走動。不要過分攝入脂肪、糖份、食鹽,降低血液粘稠度。
如果下肢腫脹、疼痛,及時到呼吸內科或血管外科就醫。曾有下肢靜脈曲張和深靜脈血栓病史的孕產婦,要孕期或孕前期評估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高危病人需要預防性藥物抗凝。
對於醫生的建議,小李言聽計從。什麼該吃或什麼不讓吃,全部用心記下來,回去照做,也很注意運動,每天飯後散步半個小時。
今年11月20日,小李順產生下6.4斤重的健康男嬰。
小李很感謝醫護人員,連孩子的名字都讓應可淨教授幫忙起。回憶起一路艱辛,她對錢報記者說,『看到寶寶就覺得一切值了。』
應可淨教授也很激動,『對醫生來說,不僅要救她的命,還要救她失子之痛的心,更要給她生命的希望。她是一個偉大的媽媽。』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