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13日電(記者高暢)『如果企業家沒有危機意識,那麼這個企業就是時刻處於最危險的時刻,因為危機不會預約,總是悄然降臨。』近日,矽亞投資CEO張蘭丁在『走進大虹橋·百家上市公司閉門會—轉型的拐點,騰飛的起點』矽亞投資第七屆經濟分析與預測財經年會上表示。
在他看來,企業家的危機意識是企業家精神的源動力,也是企業前進的動力。因此,在深度挖掘成熟企業內在價值的同時,企業家精神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是矽亞投資考量的重要因素。
目前,中國經濟正處於調整周期內,企業必須要做好應對經濟調整的准備。『我們關注較多的是企業如何在低谷中走出來,而很少關注企業在高峰期是否有危機意識。』張蘭丁說。
企業家精神的兩個含義
經濟轉型的拐點,也可以是企業騰飛的起點。『公司治理是戰略執行的第一要素。』張蘭丁強調。最後則是借力集聚效應、提昇企業品牌和研發能力。同時,也要抵御系統性的風險,做好日常有效的債務控制、現金流的防控等方面的工作。
『生於懮患死於安樂』。企業家的危機意識關系著企業應對環境變化的反應能力。張蘭丁認為,『企業家精神分兩個部分:第一個是在經營不佳的情況下,需要堅韌的毅力,帶領團隊走出困境;另外一個就是要有危機意識,企業需要重新梳理自己的戰略,重新審視自己,發現問題。』
擅長給企業『動手術』的矽亞投資就像醫生一樣,以投資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企業為主要標的,找出企業病癥,幫助企業扭虧為盈。
張蘭丁坦言:『最痛苦的就是轉變觀念。』他認為,企業調整戰略最好的周期不是衰退期,而是在企業的成熟期,因為這時候資源最完備。如果都在最後一口氣的時候再調整,那時已經病入膏肓,誰也救不了。
良好的公司治理與契約精神缺一不可
『人』的變化可能會主導項目的走向。在張蘭丁接觸的案例中,企業家的契約精神與誠信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是他選擇投資對象的一個重要因素。『當企業進入狹義虧損的時候,企業纔會跟你一條心,因為他要生存。』張蘭丁說。
那麼,什麼是『狹義虧損』?張蘭丁認為,『國內通常認為的虧損為「狹義虧損」,即淨利潤為負值,而按照矽亞投資的標准,當一個企業的增速低於行業平均增速時,即為『相對虧損』。當行業走勢上行時,這些企業是賺錢的,一旦行業走勢下行,那麼這些企業將會虧損。』
『許多企業家在虧損的時候,什麼條件都可以答應,一旦盈利了,可能就會發生變化。』張蘭丁說,『企業能否信守約定,這時候企業家的契約精神和誠信就要起作用了。』
董事會是公司戰略的制定者,也是上市公司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從戰略的角度,投資人需要與董事會內外達成一致,這對項目的執行至關重要。沒有董事會的授權,項目很難執行下去。』張蘭丁說。『所以,良好的公司治理是戰略執行的第一要素。』
合作或多或少會有風險,上市公司的內部爭斗案例也並不少見。在給企業『動手術』時,最大的風險點在於戰略的不一致。『如果在董事會層面還有爭斗,不可能有一個好的戰略執行結果。』張蘭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