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法制  >  社會與法
搜 索
浙江一大學生收藏十餘萬只昆蟲標本 年收入逾十萬
2017-08-29 18:15:24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原標題:浙江一大學生收藏十餘萬只昆蟲標本,小眾愛好可年入逾十萬)

  『媽媽,這是什麼?』

  『這是非洲來的甲殼蟲。』

  『會咬人嗎?』

  『不會,很溫順,你摸摸看,是不是挺可愛的?』

  8月12日到27日,一場名為『神奇的生物多樣性——甲殼蟲』微展在中國杭州低碳科技館一樓開展,現場400多只活體甲殼蟲和標本吸引了不少蟲友、學生和家長的到來。

  這些甲殼蟲的提供者、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的大四學生沈?斌是一名『骨灰級』蟲友,近10年來,他已飼養了上千只活體甲殼蟲,收藏標本多達十餘萬只。

  8月26日,沈?斌對澎湃新聞說,無限度捕捉、燈光乾預、原生林減少都使野生甲殼蟲的生存環境受到破壞,數量越來越少。為了提高對環境的保護意識,這兩年的暑假,沈?斌還做起了溫州一所中學戶外夏令營的指導老師,帶領學員親近昆蟲,希望能引導他們珍惜、愛護自然環境。

  甲殼蟲展吸引了各個年齡層的參觀者,或駐足觀看或親密接觸了一把。

   骨灰級 』蟲友藏十多萬只標本

  蘇門答臘巨扁鍬、獨角仙、孔夫子鋸鍬、澳洲彩虹鍬、安達佑實大鍬在打著透氣孔的透明塑料箱裡,種類繁多、形態各異的甲殼蟲有的威武地揮舞大犄角、有的正在大口進食、有的在陽光下外殼變得色彩斑斕。各個年齡層的參觀者被這些甲殼蟲吸引著,或駐足觀看,或與甲殼蟲親密接觸了一把。

  暑假前,打算做一個昆蟲展的杭州低碳科技館打聽到沈?斌有不少收藏,於是決定與他合作開辦這次微展。從設計到布置,沈?斌准備了一個多月,其間,一些朋友和『蟲友』都來幫忙布展。

  在展覽現場,沈?斌時不時地為參觀者科普甲殼蟲相關的知識,分享自己的飼養經驗。說起這幾天的甲蟲展,他表示,『有的人一開始會感覺驚訝,但90%的觀眾沒有表現出害怕,小朋友也是感興趣的為主,尤其一些小女生很敢跟蟲子互動,喜歡自然的東西。』

  20歲出頭的沈?斌和甲殼蟲結緣已有近10年。在紹興老家,他專門騰出了一個房間作為甲殼蟲的飼養室,目前養了1000多只活體甲殼蟲,以幼蟲為主,主要是兜蟲、鍬甲、花金龜三類。另外,算上蝴蝶、螳螂等,所有的昆蟲標本則多達十幾萬只。

  因為美觀、溫順、容易飼養,把甲殼蟲當作寵物飼養的『蟲友』不在少數。『我的收藏數量在國內愛好者裡來說還是比較大的,(我所知)同量級的應該也就十個不到。』沈?斌說。

  他告訴澎湃新聞,自從小學五年級閱覽課上接觸到了甲殼蟲,他就通過書本和互聯網打開了昆蟲世界的大門,發現原來一只小小蟲子的背後是如此龐大而有趣的一個家族。『那時候,人家回家做作業,我回家就伺候那些蟲子。』他說,那時把所有的錢都用在了甲殼蟲的收集和飼養上,蟲子數量很快達到幾百只。因為資金投入的壓力增大,上了高中後,沈?斌開了一家甲殼蟲的網店。第一天就賣了好幾只,讓他『蠻激動』。

  高二、高三時,為了平衡學業壓力,沈?斌控制了料理甲殼蟲的時間,到了大學又放開飼養了。據他介紹,飼養甲殼蟲就像養植物,只需做到定時管理。准備一只塑料盒,放上些發酵的苔蘚木屑和一塊水臺。成蟲的食物是香蕉、苹果等水果。一般溫度控制在20 -25 ,大約兩個月換一次木屑,一周換一次食物即可。

  一場名為『神奇的生物多樣性——甲殼蟲』微展在中國杭州低碳科技館一樓開展。

  呼吁加強監管,減少生態破壞

  全球范圍內,許多國家都形成了特有的昆蟲文化。比如捷克首都布拉格的科學博物館每年都會舉行昆蟲交易會;日本的甲殼蟲文化也十分發達,有5000多家甲殼蟲商店,每年也會辦『甲殼蟲節』。

  近年來,這一小眾愛好也在中國日漸興起且發展迅速。沈?斌回憶稱,2000年後,國內的甲殼蟲愛好者多了起來。『10年前網上還僅僅只有3家甲殼蟲店,而且只能買到國內的品種。但2013年之後,急速增加。』

  這幾年,沈?斌的網店每年的純收入也能達到十多萬。原產地進口、品種名貴、尺寸罕有的甲殼蟲都身價不菲,三四千元一只並不少見。但因為投入也不小,收支基本平衡。他告訴澎湃新聞,中國的市場還沒能達到國外的成熟度,昆蟲的價格彈性比較大,完全靠市場自己調節,缺乏第三方的監管。

  然而,隨著認識的深入,沈?斌也關注到甲殼蟲生存環境出現的困境。

  展覽展出了一百多種甲殼蟲標本和20多種活體甲殼蟲。

  甲殼蟲的主要產區在東南亞和南美洲的熱帶雨林。他從馬來西亞的蟲商處了解到,由於近年野外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野生昆蟲數量越來越少。沈?斌表示,目前甲殼蟲在中國受保護的品種非常少,昆蟲采集也暫不會對生態有太大影響,但如果長此以往,沒有規范來節制捕捉量,未來令人擔懮。

  『甲殼蟲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了解它就是了解生命的奧妙。』沈?斌注意到,在昆蟲文化相對成熟的日本,愛好者們不是單純為了經濟收入,而是以昆蟲為橋梁,通過大量公益性的科普活動,拉近人們和大自然之間的距離,提高人們保護生態的意識。這兩年,沈?斌也利用暑假,做起了溫州一所中學戶外夏令營的指導老師,帶領學員親近昆蟲,希望引導他們能珍惜、愛護自然環境。

  耳環、項鏈、拼畫、背包、裝飾畫作為廣告專業的學生,他還不斷在創意設計上動腦筋,他把甲殼蟲標本亮麗的翅膀制成一系列的工藝品。2016年10月,沈?斌帶著他的甲殼蟲入駐了學校的大學生的創業園區基地。除了精進養殖技術,也在研發自己的木屑配方,他打算把自己『甲殼蟲事業』打造成一條包括科普教學、工藝品、標本制作和展覽活動的產業鏈。即將畢業,雖然看好國內昆蟲產業的發展,沈?斌卻准備先找工作。『我可能還需要一段很長的鋪墊要走。』他說,『等資金和資源充足了,也就可以放開去做了。』

責任編輯: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