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況
拆了二層嘈雜依舊
銀錠橋是什剎海酒吧的中心,圍繞著這裡,鴉兒渡口、震顫、聽荷雨等酒吧的顧客最多。為了招攬生意,前幾年很多酒吧和餐館在原本的平房上,加蓋了二層閣樓。坐在閣樓上,可以看到銀錠橋,可以看到什剎海,但卻破壞了原本的建築結構。在今年的前期拆違中,一些酒吧和餐館的二層違建已被拆除,頂樓上只剩下桌椅板凳。
雖然二層的違建已被拆除,但是酒吧街的客流量並沒有因此減少。隨著天色漸晚,什剎海的游客越來越多,有來旅游的也有來喝酒的。酒吧的服務員在門口招攬生意,他們給客人扇著扇子,『進來坐會兒吧,沒有最低消費。』路邊的小商販,借著酒吧的動感燈光,叫賣著發亮頭環、噴涂文身、會閃光的短袖衫。
酒吧門口的音樂聲,甚至比酒吧裡面還要大,這是為了招攬生意。因為進去喝一杯的消費並不低,很多游客就站在門口聽歌。各家酒吧似乎比賽著開大音量,即使隔著一條胡同也能聽清。
居民
『刮哪邊的風聽哪邊的音樂』
在與酒吧街隔著一條胡同的小金絲胡同,居民孫大爺已經聽了十幾年的酒吧音樂了。『外面一刮風,我家就熱鬧了。』他家的位置,正好在前海酒吧區和後海酒吧區的中間,每當刮起北風的時候,孫大爺就能聽見從銀錠橋附近傳來的音樂聲,刮起南風就能聽見荷花市場那邊的音樂聲。孫大爺無奈地笑了,『好多流行歌曲我都聽膩了。』
孫大爺對記者表示,銀錠橋附近的酒吧原先都是民房,既然是民房,大門就不會朝著馬路開放,朝著馬路開放的門只可能是院門,『現在這些酒吧的門都是商戶自己開的,破壞了原來的結構。』
對於這裡的老居民來說,這裡不是商業區,只是自己的家。居住在鴉兒胡同西段的馬大爺從出生開始就住在這裡,見證了銀錠橋附近的變遷。『以前的平房哪裡有二層樓,全是酒吧他們自己建造的。』馬大爺說,在他的印象裡,上世紀90年代什剎海附近開始出現酒吧,但是沒有現在的規模。2000年以後,酒吧越來越多,家門口本來清靜的小胡同變得吵了。
雖然住得離酒吧聚集地不太近,但是馬大爺依然能聽到晚上酒吧內傳來的低音炮聲音,『十多年了,有的時候能響一個通宵,我們都有點兒習慣了。』這樣的『習慣』,馬大爺和鄰居們明顯不願意。不過馬大爺表示,每天晚上都有人在巡邏,會讓酒吧控制音量。
在前海北沿,一些住在酒吧旁邊的居民,對酒吧又愛又恨。他們反感音樂聲,但也借著音樂聲賺錢。顧大媽家和酒吧一牆之隔,她和兒子每天晚上都會在家門口擺上一些頭飾、熒光棒來賣。『現在家門口成了旅游區,我也就沾沾光兒,湊湊熱鬧。』顧大媽已經退休十多年,她從前年開始進一些小玩意兒在家門口賣給游客,掙不了多少錢,但是能跟著熱鬧一下。顧大媽也知足,總比在家聽著外面的喧鬧,自己在家乾生氣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