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法制  >  法律時評
搜 索
共享單車新規體現審慎包容精神
2017-08-04 10:30:21 來源:新華網  作者:毛建國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近日,經國務院同意,交通運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安部等10部門聯合出臺了《關於鼓勵和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此前,交通運輸部曾於5月22日公布該意見的《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8月3日《人民日報》)

  因為共享單車本身的眼球效應,《指導意見》的出臺,引起了很大關注。比如,《指導意見》明確禁止向未滿12歲兒童提供服務,但有人表示,不排除有家長主動掃碼給兒童騎的情形。這也從一個側面提醒,共享單車在運行中面臨的問題,很難畢其功於一役地解決。

  出臺《指導意見》,給共享單車套上籠頭,不僅重要而且必要。共享單車呈現出創新的力量,解決了出行的『最後一公裡』難題,在給公眾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不應該忽視一些『發展中的問題』。像亂停亂放,儼然已成公害。在創新發展的當下,一個市場主體,『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別看現在共享單車風頭正勁,如果不解決自身問題,很有可能『掉鏈子』。

  一個新生事物的出現,如果總體上有利於社會,那麼在開始階段,總會得到公眾的寬容和認可。即便存在一些問題,也容易被『選擇性忽視』。但是,問題就是問題。伴隨新生事物的發展壯大,如果解決不好,問題也會像『滾雪球』一樣呈現出發展態勢。從心理學上講,公眾會存在『審美疲勞』,對問題的認識會從『瑕不掩瑜』走向『深以為痛』。

  共享單車正是這樣。有心者不難發現,共享單車剛出現時,得到的幾乎是一邊倒的支持,『包容紅利』促進了共享單車的發展。可是,『大塊頭有大責任』,隨著共享單車的逐漸做大,公眾已經開始討論共享單車存在的問題,不僅提出了一些批評,而且給予了規范發展的希望。面對問題的存在,共享單車不是沒有努力,而是努力得不夠。如果繼續這樣,一些曾經的問題,很有可能成為『致命威脅』。

  對新生事物需要審慎包容。如果沒有審慎包容,就不會有微信,就不會有共享單車,也可能不會有新的現象級產品。但包容不是縱容,明明存在問題,卻置之不理,並非可取態度。現在,公眾期待共享單車考慮更多問題,承擔更多責任,走向規范發展。《指導意見》的出臺,順應了這樣的民意期待,並不違背『審慎包容』的精神。對於逐漸做大的共享單車來說,這纔是發展的康莊大道。

  共享單車不僅在國內開花,而且走向了國外。國內碰到的一些問題,在國外也會同樣出現。從媒體報道來看,共享單車在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在國外也引起了重視,甚至遇到了『有形之手』。坐在家裡,要求別人也『審慎包容』,又有什麼意義?共享單車要想真正成為世界級現象,需要輸出的不僅是產品,還要有模式。出臺《指導意見》,提出規范發展要求,其實也是蹚路子。在管理模式上提供『中國樣本』,是對共享單車的最大支持。

  一味放手不管不是審慎包容,該放手時則放手、該握手時則握手,這纔是真正的審慎包容。共享單車不可能永遠『裸奔』下去,要想真正成為世界級現象產品,必須學會『正步走』,只有『正步走』,纔能走得更遠。可見,共享單車新規是約束也是機遇,並不違背審慎包容,就看共享單車行業如何理解,能不能換個姿勢奔跑。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