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
自殘尋社交價值孩子家長應反思
這種近乎自殘的『人體刺繡』游戲何以能在網上流傳?省第二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專家蘇萍分析,『人體刺繡』和死亡游戲相似,主要還是利用了青少年好奇和叛逆的心理。
青春期孩子從11歲左右開始,自主意識會開始萌芽,渴望獨立、尋求自我價值感或存在感。而有的孩子不惜通過自我傷害來實現標新立異,其實與家庭社會環境有關。
蘇萍告訴記者,臨床中經常會接觸到有自殘傾向的孩子,每周都會有一兩例,他們當中有玩死亡游戲的、有劃傷自己的、也有感覺對生活失去興趣出現輕生念頭的。
這些孩子有一些共性:有的是父母關系緊張,影響孩子;有的是家長將學習作為衡量孩子的唯一標准,導致孩子不堪重負;還有的父母要求過於嚴格,從小不讓孩子接觸同齡人游戲及其他娛樂項目,導致孩子與同齡人找不到共同話題、被孤立。
最終,這類孩子不惜以自我傷害的極端方式,來獲得存在感和認同感,因此家長們需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支招
發現身邊有的人皮膚有紅腫現象或『刺繡』痕跡,一定要引起重視並加以勸阻。
家長要做好正向引導,評價孩子的標准應該多元化,當孩子在學習中找不到成就感時,還可以從其他方面獲得認同感。
父母應扮演好『朋友』的角色,當孩子表達學校生活狀況時,家長一定要認同孩子的感受和情緒的變化,幫助孩子找到背後的原因,並加以引導。
父母和孩子從小要建立起信任關系,這樣孩子到了青春期纔不會過分對抗父母。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新聞
熱點新聞
圖片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