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平臺陷高壞賬率高利息惡性循環不少平臺收各種費用變相增加利息
金融界人士披露校園貸『高息放貸』內幕

調查動機
最近一段時間,校園貸引發的惡性事件不少,其中,數福建一名大學生因欠下高額校園貸自殺一事最典型。校園貸引發諸多問題,其中固然有個別大學生超前奢侈消費的原因,但校園貸平臺的問題不容忽視,甚至有人列出了校園貸的『原罪』。校園貸最關鍵的問題在哪兒?《法制日報》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
『我是一名身負十幾萬元貸款的大學生,這是我去年的信報,有點黑。』
坐在記者面前的肖明說得很坦白,自考上大學開始貸款,他已經從4家校園貸平臺貸款。
『校園分期平臺的不道德之處,就是明知道大學生群體有著強烈的消費欲望,但沒有過硬的還款能力,還不嚴格審核,這是校園貸所有問題的根本原因。應該說,校園貸的初衷是好的,這種方式在解決了一部分學生剛需的同時又降低了經濟負擔。然而,校園貸平臺既不對學生的還款能力進行甄別,又故意引導他們進行高額消費,甚至還大版面展示奢侈品,這種動機就值得玩味了。』作為貸款『常客』,肖明如此說道。
的確,有的學生通過校園貸實現創業夢想,也有學生背債度日如年。對於校園貸的兩極評價,讓它游走於天使與魔鬼之間。
以各種甜頭吸引學生
肖明接觸貸款非常早,最早的一次是在2012年11月。貸款理由很簡單,家裡經濟拮據,使用國家助學貸款上大學。『當時網貸還沒有興起,我也就沒有找大學生借款平臺借錢。』肖明向記者梳理說,2012年到2014年,雖然校園貸依舊沒有進入大部分學生的視野,但各種分期廣告已經貼滿了校園廁所,同時還有社團、活動贊助商來學校擺攤賣手機,『當時打的廣告也是「首付×××,手機拿回家」』。
在肖明看來,這種廣告一般都會宣稱手續簡便、下款額度高,卻對手續費避而不談,『我有同學辦理過這種業務,買一個苹果手機,全部還完後比手機正價多出兩三千元,年利率超過50%』。
肖明告訴記者,2014年之後,校園分期平臺開始大規模在大中型城市的公交站臺做推廣,尤其是高校周圍的站臺。不過,有一個現象正在改變,那就是手續費低得多,『而且為了獲取新用戶,平臺也是下了血本,首單免息,各種取現免息,我當時光從分期樂、趣分期、優分期獲得的免息借款額度就超過4萬元。』肖明說。
據肖明介紹,校園貸進入大學校園時,只要通過了平臺的面簽,新用戶就可以獲得各種各樣的禮品,讓學生一分不花就能嘗到甜頭。『後來競爭日趨激烈,服務提供商的錢也燒得差不多了,纔慢慢取消或降低新用戶的福利,但仍然會在開學那段時間搞讓利活動。』肖明說,後來,不少平臺推出了免面簽服務,也是從這時起,學生被盜用身份參與校園貸的報道就經常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