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標權、商業秘密、著作權……這些高大上的詞匯,乍一聽仿佛離我們很遠。不過,今天下午,北京市人民檢察院舉行的發布會,檢察官介紹的典型案例,讓記者不禁感慨,知識產權不僅關涉商業利益,更是關乎民生健康。
先來看一個案例:
2016年4月至9月間,被告人白志剛在北京市豐臺區長辛店鎮李家峪村一出租院內,將其從批發市場購買的無牌散裝烤鴨半成品、甜面醬、荷葉餅,通過封口機裝進冒牌全聚德包裝袋,用打碼器偽造生產日期,然後假冒全聚德品牌的烤鴨對外出售,銷售金額共計68萬餘元。2016年9月23日,被告人白志剛被民警抓獲,在其出租院內起獲尚未銷售的標有『全聚德』商標的烤鴨共計696只,及『全聚德烤鴨』包裝袋、加工工具、發貨單等物品。經鑒別,現場起獲的標有『全聚德』商標的物品均為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價值共計人民幣80040元。
檢察官指出,以貼標方式將無牌散裝烤鴨『改頭換面』冒充『全聚德』品牌烤鴨,銷售給來京旅游團隊,不僅侵害了全聚德這一中華老字號的權益,也侵害了民眾權益。
不僅僅是民生領域,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王偉指出,2016年,北京市受理審查起訴涉嫌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124件176人,審結115件172人,其中提起公訴101件137人,主要涉及假冒注冊商標、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非法制造、銷售非法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侵犯著作權、侵犯商業秘密罪五個罪名。其中侵犯商標權類犯罪(前三種罪名)仍佔主要比重,共起訴90件121人,佔起訴人數88.32%。
這些案件主要呈現哪些特點呢,聽聽檢察長王偉的介紹!
(一)本土品牌已成為主要受侵害對象
在侵犯商標權類犯罪案件中,被侵權產品系本土品牌的犯罪案件共計41件79人,佔該類案件起訴人數的65.29%。
記者了解到,包括福建七匹狼制衣實業有限公司、海瀾之家服飾有限公司、北京紅星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宜賓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北京順鑫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三元酒家有限公司、中國全聚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寶化妝品有限公司、北京敦陽泰克科技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聯想(北京)有限公司等36個權利公司的50餘個品牌,涉及服裝、食品飲品、化妝品、家用電器、工業用品等多種生產生活用品。
在辦案中檢察官發現,本土品牌權利人的維權意識和維權能力有明顯提昇。不少公司內部設立風險合規部等專業維權機構,在發現可疑線索後積極開展前期調查,鎖定作案窩點、摸清上下游犯罪脈絡,為後續立案偵查提供較大幫助。如閻龍等三人銷售假冒安吉爾淨水器案,深圳安吉爾飲水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接匿名舉報後派員開展調查,發現犯罪交易地點,協助警方查獲162臺假冒淨水器。彭某某假冒牛欄山、紅星白酒案中,相關單位也以類似做法協助警方查獲窩點、起獲假貨及制假工具。
(二)涉外品牌集中在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或地區
王偉介紹,涉外品牌案件集中在侵犯商標權類犯罪領域。其中涉及歐洲品牌的案件數為24件31人,佔全部商標類起訴案件人數的25.62%;涉及美國品牌的共31件41人,佔全部商標類起訴案件人數的33.88%;還有部分犯罪涉及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品牌等。
涉外權利公司一般已形成了完備的維權機制,不僅有負責維護品牌權益的內部律師,還會聘請中國知識產權代理公司專門負責前期調查等維權事項,很多案件得以及時偵破也得益於此。
但是辦理案件過程中也存在難以與個別涉外公司聯系的情況。此外,在檢察機關履行權利告知職責時,大多數知識產權代理公司表示接受告權並不屬於其被授權范圍,有的能夠提供涉外公司境內聯系方式,有的無法提供。
(三)假冒食品等危害民生類犯罪較為高發
在假冒注冊商標案件中,黑作坊加工制作白酒、烤鴨等食品類犯罪最多,共起訴28件43人,佔此類案件起訴人數的84.31%。被告人既無食品衛生許可證,也無基本的消毒工序,以非常低廉的價格采購原料後,粗糙加工,銷往各地。
如王某某等三人假冒名酒案,王某某從游商手裡購買散裝酒後,灌入簡單清洗的回收舊瓶,粘貼五糧液、劍南春等名酒標識,成品後銷往北京各綜合市場,甚至參加外地大型煙酒會進行兜售。
(四)舊物回收後重新加工以假亂真現象普遍
在假冒名酒、硒鼓、手機等犯罪案件中,行為人回收正品舊物或者正品包裝後,經過重新組裝、灌裝,再次投入市場的現象較為常見。傳統發生在硒鼓領域的舊物翻新犯罪依然存在,被告人一般以幾十元的低價收購名牌舊硒鼓,清洗、風乾、灌裝硒鼓粉末再用玻璃膠封號,填充各種螺絲,組裝完畢後飆昇至十倍價格。而舊物翻新范圍也逐漸擴大,行為人不再拘泥於整體物件的回收,開始將目光擴展到外包裝等關鍵零部件。
如周衛亮銷售假冒某品牌叉車案中,起獲的假冒該品牌叉車即為報廢車回收,重新貼標售賣。叉車常用於倉儲大型物件的運輸,如果沒有經過嚴格的質量檢測投入生產可能會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害。劉某某假冒名酒案中,被告人從廢品收購站以0.7元至0.8元左右的單價收購品牌白酒酒瓶,簡單清洗後灌裝散酒銷售。
(五)網絡售假呈現『一條龍』發展趨勢
近年來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迅猛,日益成為商家提供產品、服務的主要渠道。不少犯罪分子借助電子商務平臺實施犯罪。經統計,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實施侵犯知識產權犯罪的案件約佔40%以上。犯罪分子利用電商平臺相互勾結,就可以完成采購、銷售全部交易過程,如林某某、陳某某銷售假冒耐克鞋案,二人利用電子商務平臺采購假冒耐克鞋,通過微商平臺售賣,涉案金額高達三百餘萬元。
由於網絡具有虛擬性,查辦此類犯罪時常面臨行為人『刷單』及實際銷售物品與網頁記錄不一致等辯解。如陳某銷售假冒耐克鞋案中,經現場勘驗,陳某經營的兩家網店銷售金額共計人民幣65522.4元,陳某辯稱其為了提高銷售排名,通過QQ聯系他人進行刷單,而且有專門的刷單記錄,最終因已經查實的銷售金額未達到追訴標准而未被起訴。
(六)團伙作案、跨區域作案仍然高發
全年起訴共同犯罪案件為23件55人,約佔全部起訴人數的40.15%。犯罪團伙分工明確,制造、儲存、運輸、銷售各環節均有專人負責,形成較為嚴密的黑色利益鏈條。而且依托物流業的發達與技術的發展,跨區域犯罪較之以往更加嚴重,已經成功起訴、全鏈條均被擊垮的犯罪就有3件3人。犯罪分子往往從制造業發達地區,如廣東、江浙、福建一帶購進假貨後,再層層轉銷全國其他地區。如陳波狄銷售假冒硒鼓外包裝案,陳波狄從廣東、浙江等地購置假冒硒鼓外包裝,再通過線下物流運往四川銷售。
由於上下游犯罪行為人均使用化名且大多借助網絡平臺完成交易,大量跨區域犯罪仍然難以實現全面打擊。
(七)高新技術企業核心技術防內盜成為難點
高新技術企業核心技術內盜問題仍然是案件辦理中的難點。2016年共受理審查起訴侵犯商業秘密犯罪案件2件6人,起訴1件1人。成功辦理的被告人臧某某等三人侵犯商業秘密案,即是研發及管理人員離職後使用權利公司管理信息系統軟件後再加工,對外銷售400餘萬元。而其他類似侵權行為有的因為證據不足未能起訴,有的因為調查困難被擋在刑事訴訟之外,權利公司保密意識和維權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發現犯罪和前期收集關鍵證據的能力有待加強。如劉某離職時帶走記載原公司核心機密的工作記錄本,約半年後公司纔察覺,經調查該公司從未與其簽訂過保密協議,亦未采取其他保護措施。
聽完檢察官的介紹,小伙伴們是不是也和記者一樣,知識產權保護關系你我的感受撲面而來?
事實上,北京市檢察機關重拳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犯罪的努力一直沒停:
比如依法認定侵權產品價格,加大財產刑懲治力度。實踐中,侵權人或犯罪分子隱藏銷毀轉移銷售記錄等犯罪證據、以做假賬或者不做賬的方式逃避偵查的現象普遍,北京市檢察機關對符合司法解釋規定的『侵權產品沒有標價或者無法查清其實際銷售價格的』,按照被侵權產品的市場中間價格計算,以此認定犯罪數額批捕、起訴。
2014年北京市檢察機關成功起訴全國第一例盜版『視頻種子』案,2015年以侵犯著作權罪成功起訴霍某某銷售軟件密鎖案,2016年在辦理郭某利用開設網站供會員上傳影視作品鏈接案中,明確技術服務並不具有絕對的中立性,一旦服務商以盈利為目的主動上傳或推送侵權作品鏈接,也應當認定侵犯著作權。
……
下一步,北京市檢察機關將推動構建知識產權保護社會大平臺!我們的檢察官說了,將主動與電子商務平臺企業、物流公司等中間商加強溝通,及時反饋侵權犯罪案件查辦情況,督促電子商務平臺企業停售侵權假冒產品,推動電子商務平臺企業建立健全網絡經營者資格審查制度,建立線索移送、信息互通的常態化合作機制,逐步淨化線上線下交易市場環境,營造良好的知識產權維權氛圍。(人民日報中央廚房·一本政經工作室魏哲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