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主、個體戶:整治不當收費】
小企業主和個體戶面對銀行時議價權往往較弱,時常享受不到『貨真價實』的服務,卻變相推高了企業融資成本。有的企業被迫支付了財務顧問費卻沒有獲得服務,有的企業流動資金貸款被轉為承兌匯票,有的個體戶被強制搭售理財、基金、貴金屬等金融產品……
此次監管部門發文整治不當收費,將重點檢查銀行是否存在無實質性服務、超出價格目錄范圍收費,或者是否存在以貸轉存、存貸掛鉤、以貸收費、轉嫁成本等不合理貸款條件。如果整治能夠落到實處,小微企業和個體戶的融資成本或有所下降。
【金融從業者:難套利、查薪酬】
時下,金融產品讓人眼花繚亂,銀行『錢生錢』的路子不再僅限於投往實體經濟,而是更多在機構間空轉。資金『脫實向虛』餓瘦了實體經濟,卻喂肥了部分金融機構,當然還有一些輕松獲利的金融從業者。
金融產品越來越復雜的同時,金融交叉性風險也在加大。對此,監管出重拳治理『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堵住一些有牌照依賴、慣於資金空轉的中小金融機構,使其難再坐享其成。
與此同時,銀監會將在不當激勵方面展開專項治理,加大對金融從業人員考評指標和考核機制的檢查,看是否存在重業績輕風險、指標過高過重不切實際,薪酬支付上是否有延期支付,風險責任是否與薪酬掛鉤等。
看來,自銀行不能『躺著掙錢』後,銀行的『金領』當得也不那麼容易了,風險責任正逐漸成為衡量薪酬更加重要的標尺。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新聞
熱點新聞
圖片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