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某天你正在熱追的網劇要收費纔能繼續觀看,你願意付費嗎?在幾年前,或許答案並不明朗。如今,答案日益清晰。
據統計,2016年,我國網絡視頻有效付費用戶規模已突破7500萬,而在2014年,這個數字僅僅為945萬。短短兩年時間,付費用戶的直線增長無疑說明著消費模式的更迭。同時,據人民日報消息,隨著網絡劇、網絡綜藝等日益火爆,目前,越來越多的視頻網站把內容付費列入著力發展的盈利模式。據統計,2011年,用戶付費佔在線視頻行業收入的比例為3.4%,而2016年,這一佔比已高達19.3%。
可以說,為內容付費,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現象,注冊會員付費追劇、看網絡直播為主播打賞等等,都潛移默化的在滲透著付費理念。
其實這一兩年,不光網絡視頻市場開始著力考慮付費模式,幾乎人人都離不了的微信也開始籌劃付費閱讀模式。就在今年2月,有消息說騰訊將推出微信公眾號付費閱讀功能。很快,這一消息得到了微信團隊官方的確認:微信公眾號付費訂閱功能確實在推進中,並『已經在做測試』。此外,為數不少的用戶在得到、分答、知乎、喜馬拉雅FM等平臺上花錢『買』內容來看或聽也已是尋常事,更不用提起步更早的電子書付費閱讀也早已成為很多人的自然選擇。
無疑,為內容付費已日益成為不少網民的選擇。在艾瑞諮詢發布的《2016年中國網絡新媒體用戶研究報告(簡版)》裡,在『2015年中國新媒體用戶付費習慣與意願統計』選項上,有33.8%的新媒體用戶已經產生過對新媒體內容的付費行為,有15.6%的用戶有進行付費的意願但是還沒有進行付費行為。同時,不願意為新媒體付費的比例則從2014年的69.7%降低為2015年的50.6%。
當然,用戶付費意願和付費行為的持續上昇建立在內容的精品和體驗的優質之上。據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調研數據顯示,20—29歲群體是視頻付費用戶最大群體,佔到了付費視頻網民的44.2%;其次是30—39歲,佔比23.4%;19歲以下的23.1%。而40歲以上僅佔9.3%。佔比最高的青年群體具有流動性強的特點,好的內容體驗能讓他們產生持續的付費意願,參差不齊的內容體驗只能讓他們輕易流失。
這一點得到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副研究員冷?的認同,在他看來,區別於50後、60後,青年人把視聽愉悅體驗看得比物質消費更重,這也有助於視頻產業改善良莠不齊的低俗化現狀,實現精品戰略,剔除產能過剩。
數據顯示,在線視頻行業市場規模從2011年的63億萬已增長為2016年的609億萬。市場規模的擴張不僅意味著真金白銀,也蘊含著更多競爭挑戰。如何將內容、體驗精品化,自然是今後所有付費內容最根本的生存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