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虛報瞞報票房已屬違法行為
電影票房虛報、瞞報幾乎成為業內潛規則。對此,國家電影專項資金辦副主任李東曾公開表示,『我們有監控的能力和手段,但是管不了。當我們發現問題的時候,沒法拿政策法規去一一對照著進行處罰。』
法規層面的缺位目前已經得到完善。2017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正式頒布實施,這是我國首部關於電影產業的法律,根據該法,電影票房虛報瞞報行為屬違法行為,要承擔法律後果。
該法第三十四條規定,電影發行企業、電影院等應當如實統計電影銷售收入,提供真實准確的統計數據,不得采取制造虛假交易、虛報瞞報銷售收入等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觀眾,擾亂電影市場秩序。
第五十一條規定,電影發行企業、電影院等有制造虛假交易、虛報瞞報銷售收入等行為,擾亂電影市場秩序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電影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違法所得五十萬元以上的,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情節特別嚴重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許可證。
細節
三方佐證查辦『票房瞞報第一案』
北京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執法三隊副隊長李欽儉介紹,在沒有法律出臺前,我國有《電影管理條例》,但條例中沒有針對電影票房方面的規定,所以從未查處過票房造假方面的問題。新法出臺後,文化執法總隊組織了專題系統學習,開展了全面市場調研後開始了執法檢查。
李欽儉介紹,上述北京米瑞酷電影院日壇店瞞報電影收入一案,是新法出臺後查辦的電影票房瞞報第一案,執法人員在查辦的過程中,沒有成熟的案例作為參考,也沒有成熟的手段可以運用,因此在案件的技術勘驗、調查取證和法律運用上都做了開拓創新的嘗試。
他介紹,查辦過程中,執法總隊在勘驗上采取了先固定該公司的現場證據,再從外圍取證認證和官網鎖定證據的方式,取得三方佐證,達到證據的統一和相互認證,形成了鐵證。這也為今後查辦此類案件提供了可行性案例。李欽儉表示,下一步文化執法總隊將進一步加大對電影產業制作、發行、放映環節的監管力度,重拳打擊違法行為,決不姑息,維護電影產業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