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就是我們的『日用品』(新語)
前不久,一位朋友遭遇尷尬事。騎完共享單車後,她忘記關鎖結賬,等再次使用時,纔發現已被他人『免費』騎了900多分鍾。『一開一合』的舉手之勞,卻在有意無意間被忽略和遺忘。自共享單車問世以來,關於『國民素質照妖鏡』的討論便不絕於耳,在諸多怪現象中,這位朋友的遭遇可能算不得奇葩。我們關心的是,簡單的善行缺位背後,關乎美德修煉的課題。
或許有人會追問,關鎖事小,有必要小題大做,牽扯上美德嗎?中國自古有誠信知報、見利思義、仁愛孝悌等十大傳統美德,法國教育家斯蓬維爾把正義、寬容、感激等概括為人類的美德,這些品質如燦爛星空,聽起來有些高高在上,很多人也因此認為美德二字離己甚遠。
實則不然,『美德大多存在於良好的習慣之中』。古今中外的美德內涵或許不盡相同,但大多都指向『日常的德行』。看見腿腳不便的老人,路過的警察『臨時』執勤,護送老人通過路口;聽到救護車的警報聲,私家車主們在上班早高峰的高架橋上,主動讓出一條生命通道……當『世風日下』的感嘆頻頻出現,這些溫情的瞬間觸及了人們內心的柔軟,也讓我們相信,美德從來不是少數人的奢侈品,而是散落於生活的各處細節中、閃耀在每個普通人身上的『日用品』。
要真正理解美德的內涵,需要從意識到行為的過渡與統一。篤信美德的『至高無上』,美德的概念纔能在人們的觀念中根深蒂固;認識到美德的『彌足珍貴』,邂逅美德纔會讓人們倍加珍惜。但發於心,還需踐於行,留意舉手投足、日常點滴、纔能留住美德、拓展它的疆域。
最近,網絡綜藝節目《奇葩說》裡有這樣一個辯題: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不是一種美德?正方認為,每個人心中應該有條線,學會推己及人;反方則直指美德高不可攀,覺得不能將對美德的向往變成一種綁架。在當下,這樣的議題頗有社會意義。辯論結果其實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能否喚起人們對美德的珍視。其實,不管是共享單車遭遇的尷尬,還是有關麻不麻煩別人的討論,有一點正在成為共識:美德需要修煉,養成就在平時。
世界瞬息萬變、理念愈發多元,然而美德不會貶值,對美德的追求也不會停滯。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望向美德的方向,那麼朝之邁開腳步,便是接下來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