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生養老產業展會上演火爆營銷秀。王路憲攝/中新社
『菜市場樓上又有人來搞啥健康知識講座,那些老太太老爺爺都去了,我纔不會被騙去買他們的東西。那個說是保健品一盒賣3888元,每天還要去那裡開會,開始每人送一瓶油一袋米,後面每天送二兩的面條回家煮。我每天寧願走路鍛煉身體,也不會去花那些冤枉錢。』家住重慶巴南魚洞街道的林先群大媽,日前對記者談起花樣百出的保健品推銷,就氣不打一處來,表示自己堅決不會上當。
隨著3·15消費者權益日活動的結束,眾多消費問題暴露在陽光下。3月6日,重慶渝中退休女醫生花近5萬元購買保健品事件,警方已聯合多部門介入調查;3月13日,山東青島一老人跳海自殺,在遺書中稱自己購買保健食品上當事件,更引起消費者極大關注。
保健品興起,消費者隨波購買
記者走訪重慶保健品市場發現,目前連鎖藥店保健品的銷售,突出的單品主要是鈣、蛋白質、氨糖、維E、維C、B族保健品。以前,顧客對保健品功能的了解大多來自店裡宣傳頁和店員的介紹,但人們現在對門店的專業化要求越來越高,非品牌的純低價保健品已經吸引不了顧客。
保健品是藥店的主要利潤來源之一,面對這塊不斷變大的『蛋糕』,許多藥店的增長未如預期,甚至一度出現下滑。特別是近年來,由於受到電商、海淘、微商等新渠道的衝擊,去年的增長幅度由前幾年的50%以上下降為20%左右。其中,藥店渠道銷售增幅的下降尤為明顯。
對於保健品市場的興起,重慶市政協委員榮曉指出:『從市場供給現狀來看,保健品佔整個食品銷售的比重持續加大,老年人是主要消費群體。近些年,保健品市場發展迅速,除了保健品生產企業注重保健品本身的開發和研究,提高保健品質量和科技含量外,人們渴望長壽和對功能食品的認同,也是保健品市場增長的重要因素。』
據了解,重慶渝中退休女醫生購買保健品事件中的蔣某,在購買前曾在保健品公司體驗,並查出身體上的許多問題,該公司聲稱自己的產品能夠解決蔣某的問題。最終蔣某被勸服,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一同去銀行取了4.8萬元購買共95瓶藥。使用中發現上當受騙,方向有關部門投訴。
事實上,國內消費者普遍對保健品是又愛又恨,最大的就是信任問題,因為保健品的生產銷售,往往令消費者擔心和後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