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圖:張芳曼
核心閱讀
近兩年來,我國無人機呈爆發式增長——從旅游景區、影視基地到重大新聞現場,頻頻可見無人機『忙碌的身影』。然而,從無人機行業管理到使用者的飛行資質、行為准則等,仍存在監管漏洞;頻頻出現的『黑飛』『闖入禁飛區域』等現象,更為無人機的發展蒙上陰影。無人機的管理漏洞主要在哪些方面?如何纔能更為有效地進行規范與管理?
飛行大多未申報
-采購使用隨意,頻繁闖入禁飛區域,鮮有被追責
『不讓飛的地方不拍就是了。一般知道是禁區肯定不會去,也不會去用作非法用途。』作為媒體從業人員,家住昆明的李興(化名)使用無人機時一直小心翼翼。但嚴格意義上說,由於從未申報飛行計劃,李興的所有飛行仍然屬於『黑飛』。
李興告訴記者,兩年前,無人機開始成為不少媒體的標配,他在國內某電商網站上選購時,『就是談談價格,賣方沒有問乾嘛用,也沒說過哪些地方不能飛。』
在記者調查的十幾位微型無人機使用者中,從未有任何一位申報過飛行計劃,『黑飛』恰是目前微型無人機的使用常態。同時,李興考慮到自己工作的特點,還有別的擔懮:『如果報了很難批下來,或審批時間過長,還不如直接飛,反正到現在也沒聽說誰因為飛無人機被追究過責任。』
另一方面,今年2月份以來,僅無人機闖入昆明機場淨空保護區的事件就有5起。據媒體報道,杭州、汕頭等多地機場同樣出現過無人機闖入機場淨空區的情況。
昆明長水機場相關負責同志介紹說:『昆明機場航班起降密度大,一旦遇到無人機,飛機基本沒有避讓空間;另外航空器以高速進近降落,此時飛行高度較低,如果發生無人機危險靠近航班飛機,或者發生無人機與飛機碰撞,後果不堪設想。』
實際上,除了機場淨空區,部分政府機關、軍事重地、邊境地區等區域同樣限制無人機使用。有受訪者告訴記者,近年來不乏因為無人機在『敏感區域』進行航拍而被投訴、甚至被調查的案例。同時,在人口密集區,無人機飛行中撞到建築物或者傷到行人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但對無人機銷售者來說,管理規定似乎並不是他們特別關心的問題。記者諮詢一位某品牌無人機的銷售人員時,得到的信息主要是產品的性能和價格。是否有『禁飛區』?該銷售人員表示:『你別在監獄和機場飛就行。』是否需要實名制購買?銷售人員乾脆做起了促銷:『據說之後就要實行實名制了,要買還是早點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