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金波
3月25日,北京市首次舉行『自然葬』骨灰安放儀式。31位逝者的骨灰被永久性安放在朝陽區長青園墓區,由於使用可降解骨灰罐,骨灰最終將融入土地。這種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費用全部由政府買單,市民無須付費。
『自然葬』是『環保葬』的一種。環保葬是較傳統火葬、土葬更為環保的一種下葬方式,對土壤和水質均不會造成污染,並且能夠做到循環利用土地和水資源。
近年來,墓地價格已經隨房市扶搖直起,給家庭帶來的經濟負擔顯著。有些殯葬方式,還存在噪聲擾民等可能,或者會對土壤、水體造成污染。凡此種種,皆屬不夠環保。『環保葬』如能推行,既為個人減負,又可為社會造福,自是功德無量。當下房價燙手,政府通過補貼等方式助推,正是大好時機。
不過,死生大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素來看重。與對故去親人的情感相比,在多數情況下,經濟負擔是次要的,更不要說公共性的環保問題。傳統殯葬形式,因為有具體且久長的空間、隆重的儀式、具象的情感寄托,能夠很容易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因此,新式的『環保葬』如果沒有足夠強的儀式感,僅靠經濟補貼,未必能為大眾接受。
如何在推行『環保葬』的同時保證儀式感?我國臺灣地區殯葬業的變革之路可提供有價值的借鑒。
臺灣地區土地資源有限,且早年殯葬業迷信風水、講究排場,殯葬業從業者也常常乘人之危,吃拿卡要。因為有厚利,還有各種黑惡勢力染指。臺灣當局在2002年6月開始實施『殯葬管理條例』,積極推動舊公墓公園化,倡導樹葬、海葬等環保葬,並補助地方政府推行。
臺式『環保葬』對於儀式感極為看重。從墓園選址、建築來說,注重園林式改造,塑造『死亡可以如此藝術』的氛圍。許多墓園改名為紀念公園或生命園。包括建築風格、綠化樹種、音樂,無一不考慮到亡者家人的心理需求。
儀式感不僅通過建築、排場來顯示,更根本的在於人性服務。臺式殯葬服務包括臨終授體、喪葬典禮、後續關懷等環節。在喪葬典禮上,會依據各個家庭不同的信仰,提供宗教儀式服務。同時,臺灣殯葬業者還可為往生者制作一部記錄其生平的短片,在靈堂循環播放,供人緬懷。在整個喪葬過程中,甚至還有專門的心理輔導人員陪伴在家屬身邊,為其進行心理安撫和疏導。由此,『簡喪薄葬』逐漸成為風尚,向『重禮不重俗』轉變,土葬比例下降到1/9以下。
我們推廣『環保葬』,既要文明、朴素,不攀比花銷,不通過聲勢大體現『規格』,又要做到莊重、肅穆,儀式感足夠強,這中間當然還有很多探索空間,尤須避免『橘逾淮為枳』。在地址的選擇上,要考慮到亡者家屬的心理需求,以人為本,存續時間要夠久,用途要穩定,避免被意外污染和打擾,包括保持得當的氣氛。
政府的角色也至關重要,一是通過財政補貼促進推廣。二是開放倡導民間團體對相關儀式進行有益探索推行,包括在合法的宗教信仰或傳統文化中,汲取有價值的紀念形式,乃至發揮宗教組織的正面作用。三是通過立法執法,對造成擾民、環境污染的殯葬行為予以約束。四是推動行業內部規范,在尊重市場的同時,防范一些盈利機構趁機亂喊價。五是管好與政府壟斷有關的環節。
倡導『環保葬』,移風易俗,需要時間,需要和風細雨,需要充分考慮民間傳統和民眾情感。而塑造能為大眾接受的殯葬新『禮』,則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