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法制  >  社會與法
搜 索
『一點就到』的祭祀 『微信掃墓』引發社會熱議的背後
2017-03-27 21:33:00 來源:新華社  作者:葉含勇 李力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新華網成都3月27日新媒體專電 題:『一點就到』的祭祀『微信掃墓』引發社會熱議的背後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葉含勇 李力可

  指尖輕觸,哀思關山飛渡;打開微信公眾號,約定時間輸入密碼,就能觀看祭掃現場直播……最近,成都、南京等地先後推出的微信祭掃活動,引發輿論熱議。

  『不去現場祭掃,清明節祭奠還有意義嗎?』『微信祭祀一旦成風,是否會使人們疏於親情』,面對質疑,也有很多人力挺這一祭祀方式,認為這是成人之美,希望少一些道德捆綁。

  微信祭掃:緣何『掃』出來一堆是非?

  用微信遠程向去世的親人表達哀思,內容可以同步顯示在公墓現場的LED大屏上。今年3月初,成都長松寺公墓推出的微信遠程祭祀在網上引發爭議。

  一項最新調查顯示,超四成被調查者支持『微信掃墓』,認為這種方式為那些不能返鄉的人們提供了一種情感表達途徑;而仍有近四成被調查者認為,『微信掃墓』沒有儀式感,並不能表達對逝者的哀思和尊重。

  有網友認為,清明節是紀念祖先的節日,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彰顯孝道,最需嚴肅對待。思念一『點』就到,雖然簡單省事,但是失去了祭掃的意義。『墓園也要淪為秀場了?』網友『王明』擔心,原本意義重大的祭祀行為很可能流於表面,最終索然無味。

  『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也有不少言論對『微信掃墓』給予了理解。自由撰稿人楊朝清認為,在人口流動日益頻繁的當下,『微信掃墓』讓人們有了更多的追思渠道。換句話說,微信祭掃只是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改變的只是形式,含義依然如故。

  更多網友認為,對『微信掃墓』要多些換位思考,因為它借助技術創新『成人之美』,讓傳統節日更有親和力,更具可操作性,更容易為年輕人所接受。

  探訪長松寺:『天涯共此時,同寄一縷哀』

  身處輿論風口浪尖的長松寺公墓為何會推出微信祭掃?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車輛駛出成簡快速通道前往長松寺,沿途10多家商店一字排開,門口擺滿了金黃色的菊花。有知情者告訴記者,以前路邊擺的是鞭炮香蠟紙錢,現在主要賣鮮花果品。不遠處的LED大屏上滾動著微信祭語。

  穿行公墓區,不時還能聽到一陣鞭炮聲。『這已經好多了。』長松寺公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崇祿說,長松寺有近5萬座墓穴,每年清明節期間需接待40萬人次現場祭掃,高峰期5座停車場同時運轉,纔能疏散絡繹不絕的祭掃車輛。

  李崇祿介紹,2013年以來,長松寺一直在探索低碳環保的文明祭祀方式。最早是用鮮花、果品、柳枝兌換市民的香蠟紙錢,後來又嘗試用書法作品、詩歌朗誦服務進行兌換。『今年是第五個年頭,前來兌換鮮花果品的市民越來越少,因為很多人會自己帶。』

  『從物質祭奠向精神祭奠過渡,微信祭掃是我們的又一次努力。』李崇祿不認為這種方式是對現場祭祀的替代,而是傳統與現代的並軌,『天涯共此時,同寄一縷哀,何樂而不為?』

  長松寺工作人員表示,自今年3月初開通微信遠程祭掃以來,LED大屏已滾動顯示了1萬多條祭語。24日中午,熊女士與姐姐手持鮮花前來給父親掃墓。在明了微信祭掃的用途後,也用微信發了一條祭語,『能來當然要來,確實來不了,微祭也是一個好辦法』。熊女士說。

  引導祭祀回歸本真

  與長松寺推出的微信遠程祭掃同期,南京雨花臺功德園也推出了微信『直播代掃』,逝者親屬憑公墓發送的密碼,就可通過微信公眾號觀看祭掃實時畫面。此舉同樣引發社會熱議。

  記者調查發現,微信被用於祭掃之前,網絡祭祀其實早已流行。『八寶山在線』幾年前就已設立網絡紀念館。其中,『普通紀念館』已有1213條逝者數據,訪客既可瀏覽逝者生平,又可在線獻花、點蠟燭、寫祭文、點歌、獻祭品。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吳永強認為,互聯網全面介入人類生活是一種必然趨勢。作為『慎終追遠,敦親睦族』的重要方式,清明祭祀必然會受到互聯網影響,『我認為微信祭祀整體而言沒有任何問題,我們對親人的感情是相同的,區別只在於出口』。

  『從土葬、火葬、樹葬,甚至到今後很可能會出現的新型殯葬方式,從鞭炮、香蠟、紙錢到鮮花果品、網絡祭奠,隨著社會進步和技術革新,殯葬和祭祀的形式會越來越簡單。』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胡光偉說。

  但胡光偉認為,簡單並不代表沒有儀式感,並不意味著情感褪色甚至是敷衍偷懶,恰恰相反,網絡以其無所不在的到達性,反而可能具有更加強烈的儀式感。

  有專家指出,傳統祭祀方式盡管存在污染環境、消耗資源等問題,但在國人心中依然根深蒂固,『互聯網+祭祀』也許成為移風易俗的有力推手。我們需要關注的不是『微信掃墓』是否可取,而是如何引導祭祀回歸本真,與時俱進,更好地傳承下去。

責任編輯:王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