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漏了』做作業,幼兒園老師讓5歲的學生手持作業本,拍下照片發到了家長微信群中,提醒家長留意。這樣公開批評的教育方式在微信群中引起了家長的不滿和質問。沒想到老師隨後又在群中公開讓家長『站隊』,支持她的教育方式,這讓雙方衝突再次昇級。這一發生在佛山家長微信群中的小衝突,最終以老師道歉告終。
記者發現,如今微信群越來越多作為家校溝通的工具,對於微信群中被公開批評,有些家長會覺得『丟臉』,但又不得不接受。
對此有幼兒園建議,老師在和家長溝通的時候應該注意方法和家長感受,需要提醒時以『私信』方式更容易讓家長們接受。
孩子沒做作業被老師『曬照』
張女士說,自己家的兒子在禪城區一所幼兒園讀大班。有一天,自己老公跟她說,孩子因為漏了做作業,被老師在班群裡批評。
當天中午下班後,她打開了微信群,翻看了聊天記錄。『我兒子被老師勒令拿著作業本,拍下了照片。』張女士給記者看到該微信群的聊天記錄,照片上,孩子站立端正,手拿作業本被拍照。張女士對於這樣做法表示疑惑。
老師道歉雙方達成諒解
張女士稱,雙方經過溝通,老師表示自己很後悔發了孩子的照片。
該老師解釋,自己的出發點是希望家長看到照片後,配合老師的工作,監督幼兒按時完成功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張女士也說,原來家裡都是她來監督孩子做作業,但那天她剛好沒空,粗心的爸爸漏了從書包中拿出作業本給孩子,所以並非有意不做。『其實有什麼問題,可以私下提醒家長,但這樣公開在群裡當著所有家長的面批評的方式,確實不好。』
張女士稱,最後雙方都取得了諒解,事件也暫告一段落。
焦點:
微信群公開批評家長覺得『沒面子』
據了解,當天老師在群裡批評沒有做作業的還有另外兩個孩子,但沒有拍照片,只有張女士的孩子被『曬照』。更讓張女士意外的是,當天該老師還讓家長們『站隊』,稱『同意和自願接受老師一切教育方法的家長,在以下按照順序「接龍」。』記者見到,當時班上絕大多數家長都站出來『聲援』老師。
對於自己在微信群中和老師起衝突的事件,張女士說自己並不後悔。『很多時候家長會擔心得罪老師,在群裡會忍氣吞聲,但我覺得如果老師的教育方法欠妥當,也應該說出來。』
記者了解到,目前作為家校聯系的重要溝通方式,微信班群或者級群越來越多地在幼兒園或者中小學中使用。除了日常發送通知和提醒外,不少老師也會在微信群中對學生一些表現欠妥的情況通報給家長。
對於這種『公開批評』的方式,記者了解到,絕大多數家長表示並不妥當。『之前也試過孩子在學校調皮,不小心撞到其他孩子,當天就被老師在群裡@我的名字,公開批評了。』家長劉先生說,對於老師的批評,大多數家長都覺得雖然面子上不好看,但孩子確實做得不對,只能在群裡承認錯誤。『但其實內心很尷尬,也覺得沒面子。』
不過有些家長認為,如果在微信群裡被批評,會先看孩子是否真的有錯。『有些時候沒有必要太在意,畢竟老師指出錯誤,是為了孩子好。』家長羅小姐對這種教育方式持理解態度。『有些時候老師並不針對個人,只是想著有這麼一種現象,也想提醒其他的家長留意。』不過羅小姐也稱,如果只是想提醒其他家長留意,最好不要采用發照片或者指名道姓的方式,可以模糊學生的個人信息,再通過私聊當事家長的方式進行解決。
不僅微信群中公開批評難被家長所接受,家長會上公開批評也一樣會遭到家長抗拒。近日東莞有家長因為女兒忘記帶作業回學校,被班主任在教室門口當著孩子面批評。沒過多久,他給女兒辦了轉學。
專家:
教育方法
應顧及家長感受
『當事的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有個任務意識,這種意識對於大班的學生也確實很重要。』禪城區一所公辦幼兒園的黃園長稱,但具體到這一教育辦法確實欠妥。『教育的方法也要顧及到家長的感受,畢竟家長的自尊心和對教育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樣的,公開批評有些時候會引起家長的反感。』該園長表示,在群裡讓家長『站隊』的方法也欠妥當。
『老師應該出於平等的心態和家長進行交流,真的有需要留意的地方,私信家長提醒會更容易讓家長接受。』黃園長說。同樣在一家幼兒園工作了多年的老師也告訴記者,自己此前也試過有孩子在幼兒園不願意吃飯,或者調皮的情況。『為了讓家長相信確實是這樣,我也會用手機拍照片,但我都會私信給家長提醒,家長也非常接受。』
不過,也有教育人士指出,家長也不宜過於敏感。『如果家長覺得教育方法欠妥,也可以私下和老師交流,直接在群裡起衝突並不是最佳的選擇。』該教育人士指出,如果老師因此積極性受到打擊,有錯不指,有偏不糾,長此以往,錯失的是孩子的最佳糾正期。
近年來,很多學校、老師不敢批評學生。青島市新近發布的『中小學校管理辦法』引發社會關注,就是因其提出的『對影響教育教學秩序的學生,應當進行批評教育或者適當懲戒』,被認為是首次通過立法,向學校和老師授予『懲戒權』。
『如果家長都覺得一點批評都不能說,長期恐怕會有更多的「小霸王」出現。』不過,該教育人士也認為,無論是對家長還是對學生,都應該因人而異。同時,老師也不能夠因為家長對批評有意見,而『報喜不報懮』,應該通過合適的方法,客觀向家長反映孩子的真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