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法制  >  法治聚焦  >  新聞
搜 索
揭郵幣背後秘密:7家個體戶借空殼公司轉移18億元
2017-03-21 09:17:29 來源:新華網  作者:沙璐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審計人員在上海某大廈會議室加班分析數據。受訪者供圖

  2016年6月,審計署第27號公告公開了『上海盧工集郵品交易市場7家個體工商戶非法經營支付結算業務問題』。

  公告中提到,『審計發現,2011年至2014年,上海盧工集郵品交易市場7家個體工商戶利用控制的空殼公司,為全國600餘家企事業單位轉移資金18億多元,並從稅務機關騙購發票向上述企事業單位虛開發票近10億元。』

  『2014年7月,審計署將此線索移送人民銀行和公安部調查處理。2015年,上海市崇明縣人民法院以虛開發票罪,判處陳剛、陳淵忠等11名責任人有期徒刑1年至4年不等、罰金58萬元,沒收財產522.8萬元,追回贓款62萬元。』

  小小的郵幣背後竟然隱藏著十多億元不為人知的交易,巨額的交易如何進行,線索是怎麼被發現的,其間經歷了怎樣的曲折?近日,記者采訪了最初發現這一違法違規問題線索的審計人員,了解了相關情況。

  線索

  150萬宣傳費牽出發票『真票假開』

  記者了解到,線索源於審計署對某單位例行審計中發現的幾筆宣傳費支出。

  2013年年底,審計署對某地銀行進行審計。在翻閱憑證過程中,其下屬一公司40多筆共計150多萬元的宣傳費支出引起審計人員關注。

  『這些發票來自於注冊地均在上海的多家公司。本地供貨商卻使用外地(上海)發票,而且發票和實體交易不太匹配。』審計人員介紹說。

  『宣傳費購買的都是人民幣裝幀紀念冊,還有一些賀歲鈔,大約300多套,賬上的價格是300元一套,感覺水分有些大,而且與該公司工作性質不太相符。』

  審計人員說,『初步感覺,這些發票應該都是真的,但業務可能是虛假的。』

  『簡單地說,就是有人通過注冊公司從稅務機關領取新發票,然後以諮詢費、宣傳費等名義再開給需要資金的單位,從而非法獲利。發票是真的,但交易背景是假的。』審計人員向記者解釋。

  『這些企業其中有一些是納稅非正常戶。』審計人員說,『八、九月份已被當地稅務機關列為納稅非正常戶,但十一月還在開發票。』

  審計人員發現,6家企業的資金最初主要流進上海的兩家銀行賬戶,並很快從這些企業的銀行賬戶中又進行了集中和分散的操作。

  調查

  郵幣市場背後的『開票型地下錢莊』

  『根據延伸調查,發現這幾家公司都是在同一時段注冊,注冊資金、注冊地基本一致。』審計人員懷疑,『牽扯進來的應該遠不止6家公司。』

  審計人員決定赴上海開展實地調查。

  2014年4月的一個周末,審計人員來到某集郵品交易市場,發現一個櫃臺後掛著的營業執照上印著『章某某郵幣社』。而這個名字在前期調查中曾多次出現。

  『調查發現賀歲鈔真實市場價值與發票存在巨大差異。』審計人員介紹:『這是2013年剛發行的,時間不長價格波動應該不會太大,零售價是40元一對,但賣給前面提到那家銀行的發票上價格卻是300元一對。』

  通過調查,審計人員進一步發現了其中暗藏的利益鏈——幾個人控制的多家皮包公司,注冊地集中在上海各區縣,以銷售紀念幣和郵品的名義,向全國各地單位大量開具發票,並通過網銀和POS機將資金大量轉入轉出。

  經過一個多月輾轉調查,審計人員最終查出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發現在2011年至2014年,上海盧工集郵品交易市場7家個體工商戶利用控制的空殼公司,為全國600餘家企事業單位轉移資金18億多元的違法違規問題線索。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空殼公司大多是以開票後不申報或少申報的方式向稅務機關大量騙購發票,涉嫌偷逃稅款。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焦志明